帝俊(dìqūn),又作“帝夋”,疑为诗经里昊天上帝,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天帝,这一古帝名号只见于《山海经》(在《大荒》《海内》两经中多次提到)
注:此处俊为通假字“俊”通“夋”(qūn),不念俊(jùn)。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大荒南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大荒东经》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大荒东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大荒西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倕,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海内经》
帝俊是串联中国文明史的关键人物,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
帝俊只在两个文献中出现过,一个就是大家熟知的《山海经》,另一个是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在帛书里写作帝夋,这是俊字的最初写法。《山海经》上面写作帝俊,应该不是山海经本来的写法,而是在传抄过程中改过来的。
关于帝俊的身份,也就是说他到底是谁,是有线索可以研究的。
东皇太一死后,修炼成先天无极大道的帝俊成为了新的天帝,他与羲和生了十个孩子,也就是十大金乌,其中一个叫做陆压道人,在封神榜中就是太阳神。后来后羿杀死帝俊的九个孩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后羿射日,帝俊征战三界,拉开了巫妖大战的序幕,结果被战神刑天杀死,在书籍《山海经》中也记载这一个故事。
帝俊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帝夋(diqun):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这一古帝名号只见于《山海经》(在《大荒》《海内》两经中多次提到)。俊的本义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帝俊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古帝(存疑)。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大荒南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大荒东经》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大荒东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大荒西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倕,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海内经》
粤古包虚[1],出自口雬[2]。居于颻□[3],氒田渔渔[4]。口口口女[5],梦梦墨墨[6]。亡章弻[7],□□水□[8]。风雨是於[9],乃取虚□□子之子[10]。曰女呙[11],是生子四口[12]。是襄天践[13],是格参化[14]。废逃[15],为禹为契[16]。以司堵[17],襄晷天步[18]。途乃上下朕断[19],山陵不疏[20]。乃命山川四海[21],□寮气豁气[22]。以为其疏[23],以涉山陵[24]。泷泔渊澫[25],未有日月[26]。四神相隔[27],乃步以为岁[28]。是隹四时[29],长曰青榦[30]。二曰朱单[31],三曰□黄难[32]。四曰□墨榦[33],千有百岁[34]。日月允生[35],九州不平[36]。山陵备泆[37],四神乃乍[38]。至于覆[39],天方动[40]。扞蔽之青木[41],黄木[42]。白木[43],墨木之精[44]。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45],奠三天[46]。□思敷[47],奠四亟(极)[48]。曰非九天则大泆[49],则母敢斁天灵[50]。帝允乃为日月之行[51],共工夸步[52]。十日四时[53],□□神则闰[54]。四时母息[55],百神风雨[56]。震禕乱乍[57],乃□日月[58]。以转相□息[59],有宵有朝[60]。有昼有夕[61]。
——《楚帛书》
2
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