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和《山海洛煌笈》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典籍,此二者有如下的区别:
1.文献来源不同。《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籍之一,主要记录了关于地理、民族、动植物、奇闻异事、历史传说等内容。而《山海洛煌笈》则是根据《山海经》而编纂的图书,文章主要围绕着气象、地貌、动植物、人物传说、不同地域的习俗等内容展开。
2.内容结构不同。《山海经》共分“海外西经”、“海内北经”、“海内南经”、“海内东经”四部分,收集了中国古代有关地理、生物、历史、神话和民俗等各方面的材料,是一部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古籍。而《山海洛煌笈》则更加偏重于收集并整理有关的中华民族著名的文化遗址和工程(如长城、郑州嵩山、皇陵等)的历史、文化、人物、传说、风俗和珍宝。
3.体裁形式不同。《山海经》写成的形式是“志怪”、“传说”、“方位”等形式,文体与古代地志相似,而《山海洛煌笈》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和欣赏。
因此,虽然《山海经》和《山海洛煌笈》都有关于地理、生物、历史、神话和民俗等的内容,但二者在文献来源、内容结构和体裁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山海经的重复山名是不周山。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是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最早,昆仑山是古代神话人物“女娲”的工作地,后来昆仑山成为佛教的重要圣地。《山海经》还记载:“昆仑山,五百座,有三百六十处灵窟,有五百众仙,无不仪容。”
有许多传说,记载了昆仑山上拥有无数仙灵,有许多神秘的现象,例如会闪烁的五彩石、上天下海的牛马、拥有自然造物的神明,这一切都使昆仑山神秘而又神圣无比。
太阳从东方(方山,汤谷,扶桑)升起,到西方(禺谷,若木)落下。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天维之门》系列首部:《精卫填海》,子渔非著。内容简介:神界中的天神和魔界中妖魔以及尘中的人间本不相通,在洪荒时代,大地忽然失去了平衡,无边无际的大洪水冲破了神、人、魔三界相隔的“天维之门”。神、人、魔界得以相通后,洪水在人间泛滥成灾,邪魔从恶水中得到了强大的幽暗之灵,很快就成为大地上的统治者。天神不能容许妖魔对人类的欺凌,太阳神炎帝和众神降临人间,在不周仙山建起了太阳神殿。天神们治理水患,开始了一场驱逐群魔,修复“天维之门”的千年神魔大战。在治理水患,消灭邪魔的过程中,神与人结下了同盟,并得到了人间的祭祀。小说追求唯美,人物关系设定完满。作者力图以结构严谨的奇幻小说方式一重新阐述中国上古神话,对于原有的神话资源采取了皈依与超越的双重姿态,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经典传说为原型,让这些众多零散而互不归属的中国神话故事环环相扣,浑然熔融,从而重构一个“神人魔三界大一统”的洪荒时代的奇幻世界体系,再现东方神话浪漫精髓的史诗。《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精卫填海)《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日)《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是《淮南子》根据《山海经》总结的后羿射日的故事,现在《山海经》中关于后羿射日的原文已失传了。)《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舞干戈)《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人物引自《山海经》中)从上面的文字记载,加上我自己关于《山海经》的记忆,应该能推测出《山海经》中并没有提过天维之门,估计是子渔非在创造小说故事架构的原创吧。有错误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