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话百科 > 中国神话故事 > 正文

女娲补天出自山海经吗(精卫填海是山海经吗)

女娲补天出自山海经还是淮南子

女娲补天出自《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射日出自《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另说;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选自《淮南子》)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出自哪里

《山海经》,其中著名的故事包括: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追日。

女蜗补天:远古时代,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洪水泛滥不止。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嫦娥奔月:传闻后羿射杀九日降妖兽有功,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后羿舍不得嫦娥自己在凡间,想与嫦娥共度余生,便将仙药交于妻子嫦娥保管。这事刚好被门徒蓬蒙看到心生歹念,便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药向天上飞去。夸父追日: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

扩展资料《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女娲补天原载于

《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

女娲补天出自上古奇书《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淮南子》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包含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的书籍。来自网络

山海经女娲补天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shui。苍天补,四极正;淫shui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解:

1、四极废:天的四边毁坏了。上古的人认为在天的四边都有支撑着天的柱子。废是指柱子折断,天塌下来了。四极,指天的四极。

2、九州裂:指大地陷裂。古时分天下为九州,具体说法不一,一说为冀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3、天不兼覆:天有所损毁,不能尽覆万物。兼:全部。

4、地不周载:地有所陷坏,不能遍载万物。周:遍,全

5、爁(làn)焱:大火延烧的情景。

6、颛(zhuān)民:善良的人民。

7、鸷(zhì)鸟:凶猛的禽鸟。

8、攫:抓;夺。

9、于是:在这时(古今异义)

10、鳌:生活在海中的巨龟。

11、黑龙:水怪,发洪水危害人民;有人说即指水神共工。

12、济:救济

13、冀州:古九州之一,指黄河流域古代中原地带。

14、淫shui:泛滥的洪水。

15、涸:干枯。

16、狡虫:指恶禽猛兽。虫:泛指动物。

17、故:原来(引申为:于是,所以)

山海经女娲在第几章

山海经中,女娲在第一百二十章

拓展内容:

女娲是华夏人文始祖,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的《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解释为:有十个神人,名叫女娲之肠,因为他们是女娲的肠子变化而成的。他们生活在一个名叫栗广的原野上,他们就在大路中间拦断道路而居住。

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如“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所以女娲又被称为创世女神、娲皇、中华始祖,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分享至:

中国神话故事相关

阅读排行榜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