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抗压试验外,还应做试块的抗冻融循环试验,它是评定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主要是冬季施工的时候或者特殊地区施工比如说青海西藏等地施工有抗冻混凝土,有特殊要求的也要算上,比如说建冷库什么的,在建筑行业中,有些施工人员往往把冬期施工的混凝土与结构设计有抗冻等级要求的混凝土都称为“抗冻混凝土”。冬期施工的混凝土,主要是采取技术措施预防混凝土浇筑后,在未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以前不发生冻胀破坏就达到了技术要求,应称为防冻混凝土。而结构设计有抗冻等级要求,混凝土自身应具有长期抵抗冻融循环能力的,才应称为抗冻混凝土。
在相关标准规范中,查不到防冻混凝土的术语,仅能查到“掺防冻剂的混凝土”或“冬期施工的混凝土”等词语;抗冻混凝土在规范中的术语是:抗冻等级等于或大于F50级的混凝土。
实际上这两种混凝土技术要求完全不同,但标准规范没有给出“防冻混凝土”的定义,或有些施工人员对标准规范学习不够,因此容易引起一些施工人员对这两种混凝土产生误解或混淆。譬如:误认为“抗冻混凝土就是掺防冻剂的混凝土”、或“大热天为什么要浇筑抗冻混凝土?”等。这些误解可能造成对抗冻混凝土的生产、浇筑和养护等环节的重视不够而影响到工程质量。
关于这个问题,冻融循环次数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材料的性质、使用环境、使用寿命等。通常,可根据相关标准或实验结果进行确定。例如,对于建筑材料,国家标准GB/T14684规定了不同材料的冻融循环次数,如混凝土、砖、石材等,以保证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在实验中,可通过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冻融循环,观察材料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合适的循环次数。
150指的是150次冻融循环,一次循环是冻四小时,融四小时,再加上中间测量和观察试块破坏时间,大致一次循环是九个小时,150*9=1350小时。
除以24小时得出的是56天和6小时,得有人24小时看着。冻融处理及其冻融条件为,冻结温度-30℃,融化温度30℃,冻结和融化各3天即6天为1个冻融周期(次),冻融次数分别为0、1、3、6、9、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