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异族,包括:
1.南蛮族:居住在南方的原始族群,身长七尺,面如猴,善于钻洞。
2.西戎族:居住在西方的游牧民族,身长八尺,面如马,善于驯养马匹。
3.东胜神洲:位于东方的神话之地,有许多神仙居住。
4.北俱芦洲:位于北方的神话之地,有许多神仙居住。
5.狄戎族: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身长八尺,面如狗,善于驯养狗。
6.东方朔族:居住在东方的神话之地,是一群文化高度发达的人。
7.昆仑族:居住在昆仑山的人群,身长七尺,面如狮,能够掌握神奇的法术。
8.大荒族:居住在未知的荒野地带,身长十尺,面如虎,能够掌握神奇的法术。
9.象郎族:居住在南方的原始族群,身长七尺,面如象,能够操纵象兵。
10.人面鱼族:居住在海底的神话生物,身体呈鱼形,头部却是人类的面容。
还有三皇。
战国末年,已经有了将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合称“三皇”的说法,《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李斯向秦王嬴政建议:“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之自称曰‘朕’。”
嬴政战胜六国之后,有点飘飘然,认为三皇五帝中的任何一位,都比不上自己,所以独辟蹊径,采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自创了一个“皇帝”的称号,并自称“始皇帝”。
西汉末年,《春秋命历序》定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尚书大传》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则踢掉燧人,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由此看来,伏羲、神农这两位列入三皇,基本无争议,但第三位“皇”究竟是谁,则要在女娲、燧人、黄帝、共工之间艰难取舍。
伏羲、神农因为其卓越的功绩,被尊为远古圣人,而所有的人类都是女娲所创,从理论上来说,从第一位人类的诞生到第一位人类王者的诞生,中间不知隔了多少岁月,所以将造人之祖女娲,和远古圣人并列,显然是不合适的。共工在所有的古籍记录中都是一个恶神的形象,因为撞到不周山,差点让全人类经历灭顶之灾,完全不符合“有盛德”这一条标准,基本上也可以排除。而黄帝虽然功绩最高,名声最大,其存在的年代却要比伏羲、神农晚上几千年,把黄帝划入五帝显然更合适。
所以,按照时间顺序,三皇的排名应该为“燧人、伏羲、神农”。
燧人是中华民族的“饮食之祖”和“百工之祖”。
燧人最大的功绩,就是将火这种被原始人类既畏惧又崇拜的自然之灵,成功驯服并且为己所用。迈出了人类征服自然中最为最要的一步。
由燧人原始群分化出来的各姓族,如允姓、风姓、婼姓等,已经拥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华”,即华夏之“华”,意思是跳跃闪动的火光。
燧人的后代中分化出来多个氏族,如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也继承了“华”的称呼或信仰,形成了最早的“华”系族群,即最早的华人族群。
由于燧人的年代太过久远,因此史书相关记载是三皇中最少的一个。
《路史》记载:不周之巅,有宜城焉,日月之所不届,而无四时昏昼之辨。有圣人者,游于日月之都,至于南垂,有木焉,鸟啄其枝,则然火出。圣人感之,于是仰察辰心,取以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
燧人学会取火,是因为观察和模仿啄木鸟的行为,因此鸟的意义对于燧人一族来说意义非凡。这便是历史上,最早的鸟图腾雏形。事实上,燧人后代中有不少继承了这一图腾,如祝融和少昊,始终都是以凤鸟或者鸟类作为图腾的。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在雷泽踏上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导致怀孕,而生伏羲。太昊为伏羲的尊号。
《竹书纪年·伏羲氏》记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引河图》中也说,“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雷泽,据考证为今山东省的荷泽,古称雷夏泽。山东古为东夷族世居之地,所以伏羲当为远古东夷族首领。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看来,伏羲母亲华胥氏身受“龙身而人头”的“雷神”感应,生下“伏羲”。王嘉《拾遗记》所记:“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既觉有娠,历十二年生庖牺。”“虹”,也称“虹蜺”,传说为“双头龙”,所谓“青虹”,亦即“青龙”。所以华胥氏感应“神龙”所生的“伏羲”,实为“龙种”。
《古微书》记载:“伏牺大目,山准,龙颜”。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伏羲作为龙的传人,其形象或为“龙首人身”,或为“龙身人首”。此类龙首或龙身的造型就是伏羲氏部落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伏羲氏以龙为图腾,故以龙纪年,并用青龙、赤龙、白龙、黑龙等命名八个龙官,分工治理各方军法政务。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太皞伏羲氏的辅佐之臣“句芒”虽然长相为“鸟身人面”,但他“乘两龙”,仍具“龙图腾”特征。他又为“东方青木之神”,所以可称之“东方青龙”,这就是后来“四象”之一“东方苍龙”的由来。
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农业之祖”和“中医之祖”。他的后人当中能人辈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炎帝和蚩尤。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炎帝以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
《帝王世纪》:“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在农业方面,神农是第一个驯化牛羊的人,从此世上便有了农人与牧民。神农后裔的图腾就是“牛首人身”,要么是“羊首人身”。
炎帝姓“姜”,与“羌人”为一族,属于“神羊”。如《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姜姓为“羌种”。“姜”与“羌”字的字体结构均为“羊首人身”,不过“姜”为“羊首女人”而已。中国的姓氏多为象形文字,原本就来源于图腾。“羌人”部落的图腾为“神羊”,其先祖神像当为“羊首人身”。
而另一个出色后代蚩尤,也是姜姓,和兄弟部族选择游牧和畜牧方式不同,蚩尤一族从西向东不断迁徙,最终达到黄河下游山东一带,建立了另一个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其图腾为“牛首人身”。
是蓬莱山。
“蓬莱山”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
《山海经·海内北经》原文:
海内西北陬以东者。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一曰龟山。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
犬封国曰大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
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曰从足。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大蜂,其状如螽;朱蛾,其状如蛾。
蟜,其为人虎文,胫有【綮糸换月】。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阘非,人面而兽身,青色。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披发,无一手。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一曰蝟状如狗,黄色。袜,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戎,其为人,人首三角。
1、应龙
应龙为黄帝神龙,也是中国十大上古神龙之一,性别女,在《山海经·大荒东经》出场,司掌风雷、雷雨,她不仅司掌风雨雷电,而且天下水系的神、仙、怪也是她统管。
2、禺强
禺强又被称作禺疆、禺京,是北海之神,是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是上古传说中十大知名散仙之一,形象为人面鸟身,形象多变,可化鸟、化鱼。
3、冰夷
冰夷是黄河的河神,也可以叫做河伯,又名冯夷、无夷,他完全是人的形态,形象是一个风流潇洒的俊美男。
4、共工
共工是水神,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是炎帝后裔,祝融之子,共工长着人脸蛇身,头发为红色,但他的实力很强,以至于后世称他为邪神。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 角端,传说中的一种奇兽,形如狻猊,有角。角有单角、双角,种斜角3种。 辟邪,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有翼。《急就章》说:“射魃辟邪除群凶”。 饕餮,属于凶兽。据说上古时代,黄帝捉住蚩尤,砍下他的头颅,名“饕餮”,取“贪食无厌之意”。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两边附有一对肉翅膀,形如耳朵。 獬鹰,传说中皋陶养的一只独角神羊,似熊,身躯庞大,性情忠耿正直。 麒麟,古代传说中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形如鹿,有一只角,身躯粗壮,生鳞甲,牛尾。 貔貅,古籍记载中的一种猛兽,形态有点像虎。,古代传说中一种残害人类的凶兽,龙头虎爪,牛身马足。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说大鳖)。 蛟,古代传说中能发洪水的动物,形如龙,又似蛇。而有四脚,头小颈细,但没有角。 熊,亦写作“能”。石章“熊”钮,多作鳖形,三只足,背甲有七粒圆点,称为“七星熊”。 龟,与龙凤、麒麟并称为“四灵”。因为“龟”与“贵”谐音,兼有“富贵长寿”之意。 蝙蝠,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因与“福”字同音,寓意“有福”。 龙,集鹿角、鹰爪、马鬣、鱼鳞之大成,身附彩云,为封建社会帝王的象征。 凤,是凤凰的简称,在神话中,它是百鸟之王;在封建帝制时代,则为皇后的象征。 夔,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形状像龙,但只有一只足。 獍,又名“破镜”,为传说中的一种恶兽。《述异记》载:“獍之为兽,状如虎豹而小,始生,还食其母。” 狰,传说中的一种异兽,形如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狰。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魔兽 上古神话中的四凶兽,中国神话中亦称为四大魔兽。四凶(同时也有指共工,驩兜,三苗与鲧),也就是四大魔兽,分别是:饕餮(tāotiè),浑沌,穷奇和梼杌(táowù)。 饕餮:?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轩二中的一个矿坑内,有一只怪鸟叫匏鸮,会不会就是狍鸮呢?)。《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