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档次是天神帝俊和自然之神烛龙,分别代表着天空崇拜和自然崇拜。天神帝俊是《山海经》里地位最高的正神,太阳神、月神、四方主神,以及后羿、黄帝和蚩尤等被神话的历史人物,都是天神帝俊的下属。烛龙(烛九阴)在《山海经》里是人面蛇神的异兽形象,但从它呼气成风,主宰四季更替和昼夜变化的能力来看,这应该是上古时代的自然之神。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神应该是天神、地神和自然之神。但《山海经》只有帝俊和烛龙,却没有记载地神。道教神话里的地神“后土皇地祇”,身份是一位女神。《山海经》虽然也记载了后土,但他是共工的儿子,夸父的祖父。并不是上古时代的正神,而更像是一位部落首领。
天神帝俊
第二档次是太阳神羲和与月神常羲,分别代表着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山海经》提到的羲和、嫦娥,都是天神帝俊的妃子,她们的地位比帝俊低。人类对日月等天体的崇拜现象,是天空崇拜的衍生物,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而中国的太阳神和月神,都是女神的形象,大约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从神话流传的区域来看,她们是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
上古正神常羲
第三档次是西王母和东王公,分别代表女性神和男性神。在道教神话里,西王母是西方主神,也是女仙的首领。东王公是东方主神,是男仙的首领。根据王国维先生的研究,西王母和东王公在上古时代已经出现了,与东夷和华夏两个族群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中国东部比西部更早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因为部落首领的性别不同,神话人物也开始出现差异。有一种观点认为,《山海经》里的西王母是生育之神女娲的原型,东王公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原型。这2位上古正神,在汉代衍生出许多神话人物,他们代表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
上古正神
第四档次是上古四方神,他们分别是东方木神句芒、西方金神蓐收、南方火神祝融和北方海神禺强。这4位上古正神是华夏四方的区域神,即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也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根据历史学的研究,四季和五行观念的产生,不会早于夏朝。也就是说,《山海经》里的上古四方神,是夏朝以后的神话传说中才出现的。
中国神话
以上提到的上古时代十大正神,并非中国神话的源头。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山海经》成书的年代,这些神话人物已经“人格化”了,他们都有了人类的名字和事迹。而神话发展的这一过程,大约需要数千年。也就是说,在《山海经》成书几千年前,已经有了中国神话,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山海经》中的十大守护之兽分别为:
1.青龙,守护东方,象征春季和木属性。
2.朱雀,守护南方,象征夏季和火属性。
3.白虎,守护西方,象征秋季和金属性。
4.玄武,守护北方,象征冬季和水属性。
5.赤焰兽,守护东南方。
6.玄霄兽,守护东北方。
7.白泽,守护西南方。
8.玄武思,守护西北方。
9.黑熊精,守护中央。
10.龟蛇精,守护地界。
大中华寻宝记实际上没有108只神兽,只有二十五只。
分别是麒麟、金翅鸟、嘲风、白蛇、舞狮、金鸡、青龙、朱雀、玄武、白虎、四不像、白鹤、大闸蟹、宝瓶象、金牛、黑釉三彩马、九尾狐、貔貅、三羊开泰、唐狮、貘、黔金丝猴、熊猫、饕餮和寓鸟。
主要人物是小人国的王子锤木。
《山海经之小人国》是凯文·门罗执导,冯岚、云鹤追、尊龙、刘若班担任主要配音的动画电影。
影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所记载的周饶小人国传说改编而成,讲述了周饶小人国的王子锤木,在意外之中闯下大祸,导致父亲变成石像,最后一路经历冒险,重新拯救了父亲和王国的故事。
因为白泽在山海经中的形象与传统的神兽形象有所不同,与其他神兽相比,其行为也显得有些不正常。因此,后来的版本中逐渐把白泽从山海经中删去了。另外,也有说法认为是因为白泽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形象与某些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不符所致。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描绘了丰富的神兽、景物及人物形象,其中每个形象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故事背景,并且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认知水平提高,人们重新审视山海经,并重新发掘和研究其中的文化价值。白泽的除名也是其中之一,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山海经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