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公,被称之为司雷之神,因为属阳,所以被人们简称为雷公。
2、电母,又被称之为闪电娘娘或金光圣母,因为属阴,人们也简称之为电母,是掌管闪电的神仙。宋朝之后,电母还有了名字信息,在古籍《铸鼎馀闻》中有信息认为电母名叫文英。《元史》中则记载电母的衣着和工作时的形态:“纁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
雷公電母的由來:雷公是司雷之神,屬陽,故稱公,又稱雷師、雷神。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又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雷電崇拜,起自上古。戰國屈原《遠游》篇有句稱「左雨師使經待兮,右雷公而為衛」;《離騷》中亦云:「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豐隆,據漢王逸注,「一曰雷師」。《山海經》中有多處關於雷神的記載,稱雷神是「龍身而人,鼓其腹」,當是獸形。但漢代王充《論衡》中所述漢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音也」。雷公當是人形。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公又變為獸形。《搜神記》稱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彌猴」。閃電之職,古代亦由雷公兼司。直至漢代才有電父之說。大約在唐宋時期,閃電之神變成電母。唐崔致遠有句稱「使電母雷公,鑿外域朝天之路」。宋蘇軾亦有詩稱「麾駕雷公訶電母」。宋元以後,電母更有名姓,《鑄鼎餘聞》稱「電母秀使者,名文英」。《元史》的《輿服志》說到軍中有「電母旗」,旗上畫神人為女人形,「纁衣朱裳白褲,兩手?#092;光」。明代小說《西遊記》和《北遊記》都寫到電母,稱'金光聖母'或'朱佩娘'。職能:雷公電母之職,原來是管理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史記》的《殷本紀》稱「武乙無道,暴雷震死」。王充《論衡》的《雷虛》篇稱「盛夏之時,雷電迅疾,擊折樹木,壞敗室屋,時犯殺人」,「其犯殺人也,謂之陰過,飲食人以不潔凈,天怒擊而殺之。隆隆之聲,天怒之音,若人之響噓矣」。其雷電都具有代天行道、懲罰陰過、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繼承中國古代對雷公電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在其編定的《道門科範大全集》的多種祈求雨雪的科儀中,都以雷公電母作為主要啟請的神靈。北宋以後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會元》稱雷法A是「氣」,「道中之法者,靜則交媾龍虎,動則叱吒雷霆」,而雷公作為主管雷霆的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屬神靈,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喚、調遣和施雷等事。奉祀:在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和廟宇中,常有雷公電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狀,裸胸袒腹,背插雙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巴長而銳,足如鷹爪。左手執鍥,右手執鎚,作欲擊狀。自頂至旁,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世稱雷公江天君。電母之像則容如女,貌端雅,兩手執鏡,號曰電母秀天君。雷公神誕之日為六月二十四日。道教信徒一般只是在祈求雨雪時才奉祀雷公電母,專門奉祀的已不多見。但在道教大型齋醮儀禮中仍列有雷公電母之神位。參考文獻:《搜神記》、《鑄鼎餘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答:龙王和雷公电母的关系都是降雨的神仙,关系应该是很简单的,就是通力合作普通的合作关系,但是绝对不是一个系统的,也应该缺乏同生共死的战友情份,不信你看当初哪吒大闹东海的时候可是差点就把老龙王给祸害了对吧,可那个时候雷公电母可出场帮助过老龙王,绝对没有,所以关系应该很淡佷淡的。
雷公电母是掌管雷电的神仙,而龙王则是管理江湖海洋的神仙,两者在职责和权力上有明显的区别。雷公电母主要负责天庭的指令和人间的管理,而龙王则更加专注于江湖海洋的管理。此外,雷公电母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威武的男神,而龙王则被描绘为拥有龙形态的神兽。
1、雷公电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打雷放电的二名神仙。属于一对夫妻神仙,主要负责天气变化,在下雨时助威;又有雨神、风神、云神为同事;电击雷劈乃至刚至阳之威力,可制裁妖魔鬼怪。雷公的名字最开始是在《楚辞》,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
2、雷公长得象大力士,坦胸露腹,背上有两个翅膀,脸象红色的猴脸,足象鹰爪,左手执楔,右手持锥,身旁悬挂数鼓。击鼓即为轰雷。所以雷公电母发明者应该算是楚辞的作者—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