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发行是一定时间内从央行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减掉回流到央行的货币的差额。国家授权发行货币的银行将货币从发行基金保管库调拨给银行业务库,并通过它向流通界投放货币的活动。货币发行有两重涵义:一是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负债。货币发行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经济发行是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是符合货币流通规律要求的,因此,它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又能保持币值稳定。财政发行是为弥补财政赤字(见财政收支)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在卖主和买主之间转手,这种连续不断的货币转手,便形成一个与商品流通W—G—W相伴随的货币流通G—W—G。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发行和流通两个环节共同决定的。通常发行是由国家控制,流通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银行在开展住房按揭贷款等业务时可以创造出大量流通货币,这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转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当中,国家只要发行/回收少量的基础货币,就可以通过银行的信用扩张来增加/缩减大量的社会流通货币。
货币的投放渠道国外资产业务:主要是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国外资产。
对政府债权: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变动对政府债权。
对金融机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
货币的发行方式以市场上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合理的进行发行。既要避免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
德国货币的发行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871年,当时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开始发行马克作为官方货币。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行了纸币以应对战争开支。然而,由于战后的通货膨胀,德国纸币贬值严重。1924年,德国引入了新的货币——莱茵马克,以稳定经济。1948年,德国再次发行新货币——德国马克,作为西德的官方货币。1990年,德国统一后,东德马克被兑换成西德马克。最后,在2002年,德国采用了欧元作为统一的货币,并成为欧元区的一部分。
各国货币发行均以货币购买力为标准。各国均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用于避免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