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预投=500g(醇酸摩尔比=1:2.5~3)
烯丙醇聚醚=90g;
马来酸酐+软水=10g+200g;
引发剂K(一般为过硫酸铵)+软水=3g+40g;
50%NaOH=16g(缓慢中和至PH=7-8);
剩余软水=140g~160g;
减水剂是混凝土拌合料中的一种常用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是减少混凝土拌合料中的水含量,从而使混凝土具有更好的可塑性、流动性和可泵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减水剂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改变混凝土中的水化反应和表面张力,使水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从而达到降低水泥胶体表面张力、降低水泥胶体的粘性和表观黏度、降低混凝土的内摩擦阻力和粘聚力、提高混凝土的可塑性和流动性的目的。通过控制混凝土拌合料中水分含量,可以达到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等目的。
一般来说,减水剂是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来实现这一目的的,其中主要包括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复合型四种类型,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混凝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减水剂型号和掺量。
减水剂的主要原料是有机聚合物,如聚羧酸和聚醚等化学物质。减水剂的原理是在混凝土中形成负电荷的离子,使得水分子分散,从而减少水泥的用量并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有机聚合物具有负电性,可以实现此效果,因此成为减水剂的主要原料。除了有机聚合物,减水剂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含硫酸根、磷酸根、胍等化学物质。同时,在不同的工程中,可根据需要对减水剂的配方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混凝土的特殊要求。
减水剂是一种添加剂,用于调整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同时保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泵性。减水剂具有减水、增稠、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降低水化热和减缓混凝土硬化的作用。在使用减水剂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减水剂品种和掺量,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作用
分散作用:水泥加水拌合后,由于水泥颗粒的水化作用,水泥颗粒表明形成双电层结构,使之形成溶剂化水膜,且水泥颗粒表面带有异性电荷使水泥颗粒间产生缔合作用,使水泥浆形成絮凝结构,使10%~30%的拌合水被包裹在水泥颗粒之中,不能参与自由流动和润滑作用,从而影响了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当加入减水剂后,由于减水剂分子能定向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使水泥颗粒表面带有同一种电荷(通常为负电荷),形成静电排斥作用,促使水泥颗粒相互分散,絮凝结构解体,释放出被包裹部分水,参与流动,从而有效地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润滑作用:减水剂中的亲水基极性很强,因此水泥颗粒表面的减水剂
吸附膜能与水分子形成一层稳定的溶剂化水膜,这层水膜具有很好的润滑作用,能有效降低水泥颗粒间的滑动阻力,从而使混凝土流动性进一步提高。
空间位阻作用:减水剂结构中具有亲水性的支链,伸展于水溶液中,从而在所吸附的水泥颗粒表面形成有一定厚度的亲水性立体吸附层。当水泥颗粒靠近时,吸附层开始重叠,即在水泥颗粒间产生空间位阻作用,重叠越多,空间位阻斥力越大,对水泥颗粒间凝聚作用的阻碍也越大,使得混凝土的坍落度保持良好。
接枝共聚支链的缓释作用:新型的减水剂如聚羧酸减水剂在制备的过程中,在减水剂的分子上接枝上一些支链,该支链不仅可提供空间位阻效应,而且,在水泥水化的高碱度环境中,该支链还可慢慢被切断,从而释放出具有分散作用的多羧酸,这样就可提高水泥粒子的分散效果,并控制坍落度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