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神话百科 > 中国神话故事 > 正文

常羲山海经(山海经始均)

山海经最初的神祗

按照人类神话发展的过程来看,最早出现的神灵应是原始社会的自然神,主要有地神、天神、日神和月神。《山海经》记载了日神羲和、天神帝俊和月神常羲,却找不到地神的相关事迹。现在道教神话中地位卑微、身材矮小的土地公,似乎很难和《山海经》上古大神产生关联。那么,中国神话里的第一位地神是谁呢?有学者认为,这位上古大神在道教神话中,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

说到地神,对道教神话有所了解的读者,会立即想到后土皇地祇,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后土娘娘”。她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一,主宰阴阳两界和自然万物的大地之母。但是,后土皇地祇是宋代才被朝廷加封的神位,要求民间将她与玉皇大帝同等规格祭拜。后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并不是一位女神。在《山海经》记载的上古神话中,后土是一位男性,他是炎帝的后代。

《山海经》的《海内西经》介绍了炎帝家族的谱系。书中记载后土是炎帝的直系后裔,水神共工的第四个儿子,巨人夸父的祖父。《大荒北经》记载,后土是黄帝的臣子,帮助黄帝管理土地和农事。在《楚辞》中,后土还是古老的冥界主神。他和异兽土伯居住在幽都之山,人死之后灵魂都汇聚在这里。从《山海经》的相关记载来看,后土确实像是地神。

那么,这位上古大神究竟是谁呢?其实,后土就是《史记》记载的后稷,他是周人追认的始祖。商朝以天神帝俊为祭祀主神,周朝以地神后稷为祭祀主神。所谓“社稷”,就是从这里起源的。另外,“后”字是尊称,在甲骨文里的象形意义是土堆,象征着地神,或者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因此,夏朝君主称“后”,大禹的家族也称夏后氏。

那么,后土就是第一位地神吗?当然不是,《山海经》已经告诉我们答案:第一位地神是上古大神——轩辕黄帝。《山海经》里天神帝俊主宰万物,轩辕黄帝主宰人间。《中山经》记载:“黄帝四面”。这里并不是说黄帝长了四张脸,而是说黄帝主宰华夏四方的土地。上古四方神句芒、祝融、蓐收和禺强,都是黄帝委派的地神。另外,黄帝这个称号的本意就是地神,因为土地是黄色的。

后来,道教神话兴起,地神黄帝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黄帝骑黄龙升仙后,变成了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紫薇大帝是道教“四御”之首,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从秦汉到宋代,地神的地位一步步衰落,最终演变成矮小的土地公。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地神其实被历代王朝统治者兼任。因为,历代皇帝皆自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主不再需要一个主宰大地的神灵,土地公的职能受到了限制。

由此可见,道教神话中的紫薇大帝和《山海经》记载的地神,其实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

山海经十个巫王

1/10十、十巫,十巫以巫咸为首,是天帝的使者,可以上下于天梯,可以在天梯上采药。

?2/10九、句芒,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是神话中的木神、春神,辅佐太昊是司春之神。

?3/10八、祝融,祝融也是炎帝裔,是火神,人面兽身,出入乘两龙。按照楚帛书的记载它也是司夏之神。《大荒西经》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4/10七、蚩尤,蚩尤是炎帝裔,是古代战神,威猛无比。它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最后被黄帝所杀,他死后,染血的枷锁化作了枫林。

?5/10六、少昊,少昊居于长留之山,它属下的兽鸟皆是长尾长首,主司太阳落山时的反景。他的国家在东海大壑,曾在那里抚育了五帝之一的颛顼。《左传》记载少昊以凤鸟来命名百官,少昊是百鸟之首。

?6/10五、西王母,西王母是司瘟疫、刑法的天神,豹尾虎齿,三青鸟为之取食。

?7/10四、羲和、常羲,《山海经》中羲和、常羲都是帝俊的妻子,羲和生下十日,常羲诞下十月。无论是从神话还是从天文历法的角度,二女神格也极高。

?8/10三、帝俊,帝俊在《山海经》中多处出现,无一不是身份高贵、一方共主的祖先神。中容、司幽、白民、黑齿、等国都是其后嗣。

?9/10二、女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之一。《大荒西经》中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虽然记载较为简略,并没有抟土作人、补天等神话,但是也体现了女娲化育万物的神格,故放在第二。

10/10一、烛阴,烛阴,即是烛龙。《海外北经》记载,它是钟山之神,人面蛇身,它的双目睁开是白昼,阖上是黑夜,它的呼吸改变着四季的变化。《五运历年记》里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可见,烛阴和盘古的神格极其相似,应当是盘古的原型之一。

山海经对月亮的描述

记载:“大荒之中……日月所出,……处东极”(14.18),太阳、月亮升起的地方,是东方的极致了。《山海经》还有很多记载日、月所出的位置,“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14.3),也就是说古人所认识的东海是日月所出的地方,为最东部。这里的“东海”是泛指东边的大海(参见《<山海经>探(16):洪荒时期<山海经>所能到达的“极”地初探》)。

这个日月所出的地方又叫“扶桑”看为日本之所在,《山海经》有明确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9.11),“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12.24),“盖国在锯燕南,倭北,倭属燕”(12.23)等等。“燕”是华夏北部方国,列阳、盖国已不可考,其“朝鲜”即今朝鲜半岛,“倭”为古代日本的称谓。远古时期,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都为古燕的远方属国。说明洪荒时代的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不但与华夏大陆有着交通过往,还有着属从的关系

山海经排行榜前十名

1、雷兽:即雷神,出现在《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山海经·海内东经》之中,其所居之地名为雷泽,形象龙身而人首,其敲击腹部时便会有雷声响起,是司雷之神。相传神女华胥氏便是踏了他的足迹而生华夏始祖之一的伏羲(一说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故雷神是最初可寻的华夏始祖神之一。但《大荒东经》又有黄帝取雷兽之骨敲击夔龙之鼓一说,疑为拾取雷兽遗骨,非弑神之说。

2、烛阴:与雷兽一样,是最初的图腾崇拜形象之一,其记录出现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及《山海经·大荒北经》之中,其为钟山之神,形象为赤色龙身人首一目,开目为昼,闭目为夜,吹气为冬,呼气为夏,身长千里,不可方物。

3、女娲:华夏民族的始祖女神,最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其在《山海经》中的记录出现在《大荒西经》中,其身后肠子化为十名神人,号称女娲之肠,位于栗广之野。郭璞、袁柯等注释者认为这是女娲神力的表现。

4、西王母:同样是中国神话中最著名的女神之一,但《山海经·西山经》中记录的西王母形象与后世普遍认可的形象有天壤之别:其为神人身豹尾虎齿而善啸叫,披发戴玉胜,司掌天之五厉及五残(刑罚),又有不死药。当今神话学界多认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代表着原始巫祝神话向世俗、仙话神话改变的过程。

5、帝江:即混沌,记录于《山海经·西山经》之中,其形象为赤色黄囊,六足四翼,无面目而识歌舞。因古代“江”“鸿”为通字,而“帝鸿”就是黄帝的帝号之一,故有“帝江即黄帝”一说,但尚存争议。

6、少昊:五帝中的西方天帝,又称白帝,其事迹出现在《山海经·西山经》、《大荒南经》、《大荒北经》等处,相传其为金星之子,事迹有在东海中建立鸟国,教导孺帝颛顼等等,是五帝中位份较高的一位神祇。

7、蚩尤:三苗始祖,中国神话中的战神之一,其事迹广泛多见于《山海经·大荒四经》之中,且与应龙、女魃神话有较多重合。其主要事迹为击败炎帝榆罔氏,与黄帝争夺中央帝位,后失败被诛杀,其死后桎梏化为枫木,色如血。

8、羿:有穷族的神话英雄,其事迹出现于《山海经·海内经》等多处,其中记录了帝俊赐予羿彤弓素矰,令其下界扶持百姓,又有羿射杀凿齿,渡西王母之弱水等事迹。

9、颛顼:五帝之一的北方天帝,其事迹出现于《山海经·海内北经》等多处。主要内容有颛顼生诸国,绝地天通,死后复苏化为鱼妇等。其为中国神话中的礼法之祖,又有不肖子为厉鬼疟鬼,故又有“疫神帝”一称。

10、刑天:著名神话形象之一,其传说出现于《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相传刑天与黄帝(一说颛顼)争夺帝位,失败被斩首,葬于常羊山中,刑天复活,以乳为眼,以肚脐为口,继续挥舞干戚,叫嚣征战。后又有“刑天民”等志怪杂说。

分享至:

中国神话故事相关

阅读排行榜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