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有2种说法。一说是: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
老大囚牛(qiúniú):喜听音乐、精通乐理、立于琴头,为乐琴神。
老二睚眦(yázì):嗜杀喜斗、镂刻刀环、镶嵌剑柄,为刀剑神。
老三狴犴(bìàn):立于牢门、震慑囚犯、辨明是非,为正义神。
老四狻猊(suānní):喜烟好坐、倚立香炉、呐云吞烟,为吐雾神。
老五饕餮(tāotiè):嘴馋身懒、好吃好喝、能辨佳肴,为美食神。
老六椒图(jiāotú):性情温顺、立于门上、衔环守夜,为保护神。
老七赑屃(bìxì):力大无穷、背负石碑、能保吉祥,为长寿神。(霸下)
老八螭吻(chīwěn):登高守望、立于屋脊、守宅驱邪,为纳福神。(犼或鸱(chi)吻)
老九貔貅(píxiū):肚大无量、吞金藏银、只进不出,为招财神。(辟邪)
另一说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老大赑屃,龟形不是龟,嘴生牙齿,浑身鳞片,力大无穷,能驮三山五岳。刘伯温用它驮送军粮。
老二螭吻,头象鱼尾如鸟尾,故又叫鸱尾,能喷浪降雨。刘伯温用它来抵御敌人火攻。
老三椒图,形似螺蚌,能预知危险,遇险即团合。刘伯温用来守卫寨门。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刀剑,用作阵前护卫。
老五睚眦,性格暴躁,喜好杀戮,刘伯温曾令他为先锋征讨,可它见人就杀,血腥恐怖。刘伯温只得令它守卫兵器。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刘伯温用它行兵布阵。
老七朝凤,能飞檐走壁,刘伯温用来警卫中军。
老八蒲牢,声音洪亮,能传千里,刘伯温用来报时,传送军令。
老九囚牛,能通万物之言,辨别声音,刘伯温令他侍候左右
第一档次是天神帝俊和自然之神烛龙,分别代表着天空崇拜和自然崇拜。天神帝俊是《山海经》里地位最高的正神,太阳神、月神、四方主神,以及后羿、黄帝和蚩尤等被神话的历史人物,都是天神帝俊的下属。烛龙(烛九阴)在《山海经》里是人面蛇神的异兽形象,但从它呼气成风,主宰四季更替和昼夜变化的能力来看,这应该是上古时代的自然之神。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神应该是天神、地神和自然之神。但《山海经》只有帝俊和烛龙,却没有记载地神。道教神话里的地神“后土皇地祇”,身份是一位女神。《山海经》虽然也记载了后土,但他是共工的儿子,夸父的祖父。并不是上古时代的正神,而更像是一位部落首领。
天神帝俊
第二档次是太阳神羲和与月神常羲,分别代表着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山海经》提到的羲和、嫦娥,都是天神帝俊的妃子,她们的地位比帝俊低。人类对日月等天体的崇拜现象,是天空崇拜的衍生物,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而中国的太阳神和月神,都是女神的形象,大约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从神话流传的区域来看,她们是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
上古正神常羲
第三档次是西王母和东王公,分别代表女性神和男性神。在道教神话里,西王母是西方主神,也是女仙的首领。东王公是东方主神,是男仙的首领。根据王国维先生的研究,西王母和东王公在上古时代已经出现了,与东夷和华夏两个族群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中国东部比西部更早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因为部落首领的性别不同,神话人物也开始出现差异。有一种观点认为,《山海经》里的西王母是生育之神女娲的原型,东王公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原型。这2位上古正神,在汉代衍生出许多神话人物,他们代表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
上古正神
第四档次是上古四方神,他们分别是东方木神句芒、西方金神蓐收、南方火神祝融和北方海神禺强。这4位上古正神是华夏四方的区域神,即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也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根据历史学的研究,四季和五行观念的产生,不会早于夏朝。也就是说,《山海经》里的上古四方神,是夏朝以后的神话传说中才出现的。
中国神话
以上提到的上古时代十大正神,并非中国神话的源头。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山海经》成书的年代,这些神话人物已经“人格化”了,他们都有了人类的名字和事迹。而神话发展的这一过程,大约需要数千年。也就是说,在《山海经》成书几千年前,已经有了中国神话,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天维之门》系列首部:《精卫填海》,子渔非著。内容简介:神界中的天神和魔界中妖魔以及尘中的人间本不相通,在洪荒时代,大地忽然失去了平衡,无边无际的大洪水冲破了神、人、魔三界相隔的“天维之门”。神、人、魔界得以相通后,洪水在人间泛滥成灾,邪魔从恶水中得到了强大的幽暗之灵,很快就成为大地上的统治者。天神不能容许妖魔对人类的欺凌,太阳神炎帝和众神降临人间,在不周仙山建起了太阳神殿。天神们治理水患,开始了一场驱逐群魔,修复“天维之门”的千年神魔大战。在治理水患,消灭邪魔的过程中,神与人结下了同盟,并得到了人间的祭祀。小说追求唯美,人物关系设定完满。作者力图以结构严谨的奇幻小说方式一重新阐述中国上古神话,对于原有的神话资源采取了皈依与超越的双重姿态,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经典传说为原型,让这些众多零散而互不归属的中国神话故事环环相扣,浑然熔融,从而重构一个“神人魔三界大一统”的洪荒时代的奇幻世界体系,再现东方神话浪漫精髓的史诗。《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精卫填海)《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日)《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是《淮南子》根据《山海经》总结的后羿射日的故事,现在《山海经》中关于后羿射日的原文已失传了。)《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舞干戈)《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人物引自《山海经》中)从上面的文字记载,加上我自己关于《山海经》的记忆,应该能推测出《山海经》中并没有提过天维之门,估计是子渔非在创造小说故事架构的原创吧。有错误请指正!
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父帝喾,母姜嫄(“帝喾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后稷,同母弟曰台玺”)。《山海经》:帝俊生后稷,按照诗经记载为上帝之子。
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为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尧舜之相,司农之神。后稷生于稷山,封于有邰。
后稷少年时,被父母所弃,但却有神异一路保护,《诗经大雅生民》描述后稷是踏着上帝脚印生存出来的,后被唐尧提携为相(晋语辰以成善后稷是相)。唐尧封后稷与有邰(古籍有三种说法:一说虞舜封后稷有邰,一说成汤封后稷有邰),曾在尧舜时代为相,是第一个建立国库粮食储备和畎亩之法,放粮救饥,(一说后稷周弃是始作解梦)赐给老百姓种子,教民耕种,被认为是上古时代功德最大的三公之一,拯救民众免受饥荒灭种。《竹书纪年》:“汤时大旱七年,煎沙烂石,天下作饥,后稷是始降百谷,烝民乃粒,万邦作义”。
又说“汤遭天旱七年,明德以荐,而旱不止,故迁社,是以周弃代为稷,欲迁句龙,而德莫继,故作夏社”。又说“尧水九年,汤旱七年,天下弗安,黎民饥阻,拯民降谷,功在后稷,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一说在位共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