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山海经》将它公之于世,以为是大禹、伯益治理洪水时所记。班固依刘歆《七略》作《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在数术略中探究地域、人、物等形状以判其吉凶贵贱的形法类之首,这是对《山海经》性质的最早说明。东汉王景治水,明帝赐以《山海经》,《山海经》又被当时视为实用的地理书。到《隋书、经籍志》,《山海经》被冠于地理类书之首,以后《旧唐书、经籍志》等都把它归属地理书。明代胡应麟却对《山海经》的作用提出了异议。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他的见解自有他的高明处,但他却没有说出此书的确切性质。清代编修的《四库全书》把它定为小说,认为《山海经》是“小说之最古者”。除了把《山海经》的作用归入形法、地理、语怪、小说之类外,道教徒又把《山海经》看作黄老之言收入《道藏》。从上世纪初开始,文人学者们开始用新眼光研究《山海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神话与传说》篇中指出“山海经……盖古之巫书也”。茅盾则从神话学角度指出《山海经》是“一部杂乱无章的神话总集”。鲁迅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许多文人学者所接受。学术界对《山海经》的作用和性质看法有二种观点:其一认为它是一部巫觋、方士之书,是古人施行巫术的参考书。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虽然它记述了山川、异域,但多系传闻之辞,很难考实,它并非以讲述地理为目的,不可视为实用的地理书。它虽对后世的志怪小说影响很大,但本身毕竟不能算是完全的小说作品。其二是坚持认为《山海经》就是地理书这一传统观点。有的人还断言,《山海经》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价值的地理书,持这种看法的大多是史地学家。既精通历史地理学家又精通古代宗教和神话的顾颉刚,对《山海经》指出一个二者兼顾论述即,“这是一部巫术性的地理书”。《山海经》的作者虽然是西汉的刘歆题为尧、舜之际禹、益所记,但证据不充分,且实在离事实太远。现在一般人认为《山海经》虽不是禹、益所作,但其内容来源必定很早,开始是口口相传,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内容,最后形成文字。可以肯定的是该书并非成于一手,也不是作于一时,更不是出于一地。但它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对它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开发利用,将会取得丰硕的成果。(该文根据资料写成,在此谨向原作者编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山海经》距今已经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
2、《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3、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4、《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1、《山海经》原名《山海图》,是图文并茂的上古地图。西周覆灭时,战乱到了首都。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地图过于巨大而无法带走,或者没有权带走。所以,史学人员以莫大的毅力,将这张地图上的内容转换成了一本平铺直叙的叙述记录。
2、然后,逃难到了南方的楚国。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古籍被毁。但《山海经》仍奇迹般的地流传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奇人--东方朔的手中。
3、东方朔凭借这本书上的知识,成功地预言了皇宫内新进献的一只无人能知的,稀有的鸟的饮食习性。从而,名声大震,吸引了汉武帝的注意。
4、从那时开始,《山海经》被大量印刷,流传于世。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神话文献,记录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幻故事。虽然其中的故事并非历史真实事件,但《山海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地理知识和神话传说的认知和想象。它对后世文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虽然《山海经》中的故事并非真实事件,但它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