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九州是冀州、青州、豫州、扬州、徐州、梁州、雍州、兖州、荆州等九州。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而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神荼郁垒》、《无头巨人刑天》、《瑶姬的故事》、《蚩尤大战天神》、《洛神宓妃》、《日神羲和》、《太阳鸟》等。
1.山海经里十大妖蛇:烛九阴、相柳、九婴、化蛇、虎蛟、虺蛇、巴蛇、腾蛇、长蛇、鸣蛇。
烛九阴:听名字就知道它与火光有关,所以它长着浑身拥有蛇的身体,能够控制时间空间等等,还有开眼为白天闭眼为黑夜,这种操作也是没有人能够比得。
相柳:血液里面含有毒素,是上古颛顼的大臣,有9个头颅杀人如麻。
九婴:也有9颗头,他的头可以涂吐水土,火能够给人民带来灾难,也就是说他
是凶兽。叫声像婴儿,所以就有九婴这个名字。
化蛇:简单来说就是有翅膀的蛇,长着一个像豺狼一样的身体,爬行。有点像西方所说的蛇神翼龙。
虎蛟:长着鱼身蛇尾还有四足,简直就是怪物。
虺蛇:水中可怕的毒蛇,但是能够修仙,相传可以进化。
巴蛇:相传是巨蛇,他能够一口吞下一只大象。一种被后羿所杀,他死的地方就化为了巴陵。
腾蛇:是神兽位居四象神兽之下,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
长蛇:叫声类似于乐器,浑身长着猪毛,传说也能吞大象。后来被后羿杀死。
鸣蛇:是神兽之一,叫声像钟罄,长有2对翅膀。
1、据《山海经》记载:“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邽山是蒙水的源头,水里除了有黄贝之外,还有一种奇特的鱼。这种鱼名叫蠃鱼,身体像鱼类,背后却长着一对鸟类的翅膀,发出来的声音和鸳鸯一样。每当蠃鱼出现,就预示着将要发生洪水,人们都不希望它出现,视其为不祥之物。上古时期发生了很多的大洪水,想必大禹治水时应该会见过蠃鱼。
2、肥遗这种异兽在《山海经》里多次出现过:“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太华之山上有一种蛇,名字叫肥遗,长着六条腿四个翅膀,出现的时候则预示着天下大旱。传说商汤曾经在阳山下看到肥遗,结果商朝干旱了七年。古人常说“商汤贤德,亦不免七年之旱”就缘于此。那么这种肥遗到底是什么生物呢?很多专家得出结论为蝗虫,古代蝗虫的出现就预示着有旱灾,因此肥遗很可能就是我们常见的蝗虫。
3、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在东海距离岸边约七千里的地方,有一座流波山,山上有一种叫夔的上古神兽,它只有一只脚,整个身躯像牛一般,头上却又没有角。夔牛所到之处就会出现电闪雷鸣,伴有轰鸣雷声,因此它又被称为雷兽。
《山海经》里有很多神话故事,列举以下三个。
1.夸父追日: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
2.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显然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3.大禹治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