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伏羲八卦、炎帝《连山》、黄帝《归藏》对应《山海经》
2、《山海经》这部书,初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它的叙事手法极有规律,它完全是建立在中国古老易学体系之上,传递着上古帝王以卦位王天下的思想。
3、《山海经》这部书总是与“八”字有着不解之缘,比如“伏羲有子八人”;炎帝传八世;少昊传八世;黄帝传八世,《海外经》和《大荒经》分为东、西、南、北,共四经,四象生八方;《五臧山经》和《海内经》分东、西、南、北、中,共五经,也存在四象生八方,所有这些是出于巧合,还是人为使之?作者认为是后者,是人为造成这个局面。也就是说:《山海经》这部书里面包含着八卦、九宫的易学理论体系。
1、在《山海经》中,伏羲被描绘为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这可能与古代先民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有关。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伏羲被视为创世神,他用神斧劈开了天地,从而创造了世界。
2、据记载,伏羲生于天地混沌之初,天地之间还没有任何生命。他用一把神斧劈开了天和地,诞生出了世间万物。这个故事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和宇宙起源的探索和想象,也展示了他们对创造力和智慧的崇敬。
3、总之,《山海经》中关于伏羲开天辟地的记载是古代神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们对宇宙和自然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具有文化意义,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三皇五帝的出现于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在《尚书》和《诗经》中,最古老的华夏先祖是尧帝。战国时期的《周礼》中,才首次出现了三皇五帝的记载。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在西周的金文和甲骨文里,只发现过大禹和后稷,一位是治水英雄,一位是农神。
2、再往上追溯,河南殷墟发现了15万片甲骨,这些祭祀和占卜的卦辞中,没有记载商代神话,也没有出现三皇五帝的任何一位。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商代神话和周代神话分属于不同的体系,商朝人只祭祀天神、地神和伟大首领。
3、清代学者袁枚认为,商代神话源自东夷神话,而《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就是东夷神话。
伏羲最早出现在上古奇书《山海经》的《大荒西经》。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在中国神话故事中,伏羲创造了太极八卦,是文化之神;女娲创造了人类,是生育之神。伏羲和女娲的神话。在古墓壁画里,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他们的关系即为兄妹,又为夫妻。许多人不知道,伏羲和女娲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神话,在古印度、苏美尔和古希腊,都流传着关于他们的神话故事。
人文初祖伏羲女娲时代的文明播种(上)播种百谷
伏羲女娲人文初祖时代的伟大贡献,是在护佑和繁衍扩大华夏古人类种群(参见《<山海经>探(24):伏羲女娲致力于华夏古人类种群的延续扩大》)的基础上,将高端的宇宙智慧阴阳八卦植入到人类文明引导文化发展(参见《<山海经>探(23):伏羲先天八卦是宇宙密码植入华夏文明的原点》),再将大史前文明所累积的各种人类生存技术——播种百谷发明舟车弓矢歌舞和下民百巧,代入人间引发华夏上古文明的全面勃发,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华夏文明时代真正到来。
(一)播种百谷开始跨入农耕时代
古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的标志性事件,是走出洞穴生活、走向游猎生活和农耕定居生活状态。
在丛林顶端生活的“有巢氏”时代经历了漫长的百万年之久,以果为食;下到地面洞穴生活也经历了百万年茹毛饮血的蒙昧历程;虽然后期“燧人氏”发现了用火但是依然是野蛮时代,相当于华夏早期的目前已知的原始人类遗存: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马坝人、丁村人等。这个探索经历了大约170万年漫漫长夜(能人阶段)的历程。
古人类的文明发端的重大事件——发明播种农耕并从游牧向定居生活——这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是文明发端的基础,这在地球人类社会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也是宇宙文明在地球世界智慧发展的一项重大进程。
现在看来非常简单随意的种植事业,在洪荒的上古时期,却是一项无限神秘的重大科技事件,因为它牵涉到天文、历法、季节、谷类的性能、所适宜的地域、种子的保藏和适时的芽苗引发等等等等,无数的自然机密,要掌握谷物——而且是“百谷”的播种技能,并非一般的人群和一时的思考就能发明和实现的。
华夏文明是在世界文明史上较早发明和实现农业播种的区域,传说中有一个“神农”时代。具体在什么时候开始播种农耕?《山海经》原著有专门的记载:
《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16.8)。就是说帝俊生了西周的先祖后稷,后稷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降到人间,叔均(后稷的侄儿)播种百谷,并且发明了牛耕。
西周之所以能够强大并取殷商而代之,与早先从事农耕发展经济的关系肯定非常巨大,但是说西周之祖先开始播种百谷则肯定是讹传的。
因为,《山海经》时代的早期已经广泛播种百谷,昊天上帝帝俊最初在华夏四方建立的“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