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
拓展资料: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传统上,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购买力的暂栖处;
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货币本质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双方,那么交换就无法进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么在某个约定下,交换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这个约定就是:乙与丙约定可以用A来换取D,这样他就可以用B来和甲交换A,尽管A并不是他最终需要的,它充当了交换媒介的角色。我们把在这个事例中的角色延伸开来,把甲指代成买家,乙指代成卖家,丙指代成市场,它既可以是某个丙,也可以是内部存在交换的组合。这样A就充当了通货的角色,即甲用A来向乙购买他所需的B,而乙则持有A并用它来和丙交换D。
当交换在更大范围内发生,交换双方供给与需求双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断降低,如果市场的规模足够大,那么就总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够提供缺失的供给来满足交换者的需求。这个第三方就是市场,市场是包含所有交换者的总体。在上述甲乙丙交换的例子中,我们假定丙包含丁、戊和庚来做一个一般的说明:假定丁余D缺E,戊余E缺F,庚余F缺A。显然,交换如果能够进行,乙、丁与戊都应该和A的接受者约定A可以换取其所需,于是乙、丁与戊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约定。
在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同时增加,即当央行买进外汇支付人民币时,央行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当央行卖出外汇收入人民币时,央行外汇储备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同时减少。因此,我国外汇储备是通过外汇人民币占款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现代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关系为:
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X基础货币
其中,基础货币=外汇储备+(对中央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贷款)
拓展资料: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并可以随时兑换成外国货币的外汇资产。通常状态下,外汇储备的来源是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集中到本国央行内形成外汇储备。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当本国货币被大量抛售时,利用外汇储备买入本国货币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2013年3月10日央行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2月份新增贷款6200亿元,同月底,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余额达到99.86万亿,逼近100万亿大关,居世界第一。
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所谓缓解经济压力,就是减少经济不景气的压力,也就是要刺激经济发展。
刺激经济发展离不开刺激消费和投资两大主题。
增加货币供给,可以有效降低市场对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降低反映在利率水平上就是利率的降低。利率降低好啊,降低了企业就有可能去贷款投资,个人就容易把存进银行的钱取出来消费,甚至进行贷款买房等投资活动。这是货币政策的一般路径,都是通过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的。
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性下降,并同时出现经济衰退和货币与信贷紧缩。有关部门认为,我国自1997年以来连续两年居民消费价格连续下降,但降幅不大,分别为0.8%和1.4%;经济和货币、信贷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99年GDP增长7.1%,M2、M1、M0分别增长14.71%、17.67%和20.09%。居民消费价格下降幅度也有所缩小,已经从1999年4月的同比下降2.2%缩至2000年1月的同比下降0.2%。根椐这些情况,一般认为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
加密货币的最大供应量是指将被创建的最大数量的硬币或代币。这意味着一旦达到最大供应量,就不会以任何其他方式开采、铸造或生产任何新硬币。
通常,最大供应量受到每个数字资产的底层协议定义的限制。因此,新币的最大供应量和发行量通常是根据项目的源代码(也定义了许多其他特性和功能)在创世块中定义的。
设置稳定的发行率和预定义的最大供应量对于控制加密货币的通货膨胀率很有价值,这可能会导致资产的长期升值。一般来说,当达到最大供应量时,市场上可用的硬币就会减少。预计这会造成市场稀缺,最终可能导致通货紧缩(或 0%的通货膨胀率)。
但是,一些加密货币没有预定义的最大供应量,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连续开采或铸造。以太坊是没有预定最大供应量的加密货币系统的一个显着例子。随着新区块的产生,以太币的供应量不断增加。
如前所述,最大供应量的计算包括所有已经生产(或开采)的硬币以及尚未发行的硬币(未来)。另一方面,总供应量仅包括已经生产的硬币减去销毁的单位,例如,在硬币燃烧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