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京状元焦竑的文字或许能解答一二。他的《栖霞寺修造记》记载:“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古高人盛流率栖于此”。
明僧绍去世后,他生前修建并居住的栖霞精舍的“栖霞”二字,也渐渐地从宅名、寺名最后演变成了整座山的名字。而从此之后,这座高不过286米的栖霞山有了更开阔的打开方式,除了自然风光、中药资源外,它还有一种精神追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南巡,登栖霞山、赏红枫、观长江,在临江处,他发现这里近能赏红枫遍地,远能望壮阔长江,栖霞山中之胜景,此处当属首位。于是赐“始皇临江”四字于此处的石碑之上,留下了千古佳话。
2006年春,栖霞山风景区在此恢复“始皇临江处”,其为一仿古建筑,包括重檐亭、廊、轩以及观景平台。凭栏远眺,大江东去,百舸争流,长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
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地处南京市东北郊,三面环山,北临长江,风景区总面积860公顷,主峰凤翔峰海拔286米。被乾隆皇帝称为“第一金陵明秀山”。自明代以来就有“秋栖霞”之说,“栖霞丹枫”为金陵新四十景之一,栖霞红叶种类很多,尤以枫香为主,包括红枫、鸡爪槭、三角枫、羽毛枫、榉树、黄连木等,每到深秋,山中漫山红遍,犹如晚霞栖落,蔚为壮观,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为我国四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栖霞山古迹遍布,山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其中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风景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名人明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山中险峰、奇石、名泉、深涧与苍松、翠柏、桃花、红叶浑然一体,自然天成。隋舍利塔、唐明征君碑、千佛窟,禹王碑、乾隆行宫、万松山房、般若台、太虚亭、话山亭、陆羽茶庄等拱佑名蓝。千年古刹,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栖霞古寺就座落在栖霞山西麓,经声悠扬,晨钟暮鼓,宛如人间仙境。
枫叶红了,特别好看。
栖霞山也叫摄山,位于南京市中心东北约22公里处的栖霞镇,因山中建有栖霞寺而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海拔313米,山中有栖霞寺、舍利塔等众多古迹,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自然奇观。
红枫节
栖霞山的红叶很有名,每年10月-12月期间将举办红枫节,一般持续50天左右,届时满山红枫颇为壮观。春夏时看的主要是清幽迷人的山林景色。冬季较冷,可以欣赏人文古迹。
因栖霞山,每临深秋,丹枫似火,灿若凝霞,故命名此山为"栖霞山"。
栖霞区位于南京东北部,北临长江,东界句容,西连主城,南接江宁;总面积340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尧化、迈皋桥、燕子矶、马群、栖霞、龙潭6个街道和靖安、八卦洲2个镇乡。
栖霞山,地处南京栖霞区,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山,因南朝时期山中建有栖霞精舍(今栖霞寺)而得名。历史上的栖霞山地位非常高,曾有“五王十四帝”亲临栖霞山,其中乾隆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就驻跸在栖霞行宫,因此栖霞山也有着“六朝胜迹”之称。
这座汇聚了帝王文化、宗教文化、自然风光等为一体的秀山,见证了南京成百上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是很多人对栖霞山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