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大别山、挺进三个词组,通常的组合是“千里挺进大别山”。
“千里挺进大别山”,也可表述为“挺进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等等,指的是1947年8月,刘、邓领导解放军从山东菏泽向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这里的“千里”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路程。
近年来,大别山周边地区为了扩大旅游宣传,在宣传标语中也出现了“千里大别山”的组合,如“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等。这里的千里指的是大别山的大体规模。
有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贯彻落实将战争引入蒋管区的战略意图。
实践证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确实吸附了大量敌军回防,牵制了敌人有生力量,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首府南京,与其他野战军形成了品字型结构,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千里挺进大别山是逼向长江防线进攻华南的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步胜利,对继续打击敌人士气有重大作用,以后也将势如破竹,这一步失败,以后就会很困难。
大别山根据地是1947年由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建立的根据地。从此开辟了中原战场,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同时为此后进行的淮海决战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解放战争进入反攻决战期间,刘邓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就兵进淮海,大别山的根据地在淮海战役期间曾对支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决战争中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由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决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和陈栗、陈谢大军形成了品字形战略态势,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南京政权构成了较大威胁。
不足是人员损失较大,重武器损失较大,在大别山坚持斗争较为艰苦,离开根据地补给困难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