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事件。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原宁冈县龙市镇)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井冈山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井冈山集革命人文景观与旖旎的自然风光为一体,革命胜迹壮丽河山交相辉映光照千秋,风景名胜区有60多个景点,320多处景观景物。
井冈山位于吉安市境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1928年4月底,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天后,两军负责人在“龙江书院”举行会议,会议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5月4日上午,在井冈山砻市广场隆重召开的井冈山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庆祝大会上,毛泽东出人意料地背上了匣子枪。他挎上匣子枪,走到行伍出身,经常一身戎装的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罗。”
2.“干嘛非要人家入党不可”
共和国上将郭天民在延安时,毛主席听说他年龄不小还没有结婚,关切地问其中原由。当听说是因郭天民的未婚妻不是党员,上级未批准成婚,毛主席笑了,对郭天民说,你那未婚妻是个从东北来的流亡的学生,跑了几千里地来革命,干嘛非要人家入党不可,你回去跟政治部说一下,就说我同意你们结婚。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郭天民成了家。那年他33岁,任红军第一局局长。
3.“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
1950年9月25日,毛主席接见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突然,一位代表紧握毛主席的手重重抖动着,大声说“老毛,你咯胖呀!”周围人大吃一惊,但毛主席很快地给对方肩膀上一拳头:“罗瞎子,是你呀!”原来,大革命时期,毛主席到苏区找一个乡长搞调查;问名字时乡长说家里穷,不字识,没有名字。毛主席说:你总得有个名字呀。他说:从小叫习惯了,如今更不能叫官名。毛主席赞叹说:“说得好,日后革命成功我们也不能象陈胜那样”。他哈哈地笑着问:“你管天下我怎么称呼你呢?”毛主席说:“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他说“我记着你的话了。”这下子真碰上“老毛”了,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老毛”也就脱口而出了。
4.“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
1955年1月14日,毛泽东请李四光、钱三强给中央领导同志讲课,他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1964年2月6日,毛泽东又请李四光、竺可恢、钱学森到他的住所谈科学。几位科学家坐在他的床边,和他共谈天文、地质、尖端科学,一谈就是三四个小时,如同坐在自己的家里。
5.“你是我的半字师。”
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韶山,他深有所感地写了《七律·到韶山》。完稿后,他虚心地向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看到诗的首句为"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对毛泽东说:“第一句的‘别梦依稀哭逝川’应该改半个字——将‘哭’改为‘咒’,‘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毛泽东风趣地对梅白说:“你是我的半字师。”
6.“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故乡。他特意邀请他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先生一起用餐。当年师生,今非昔比。毛禹珠自感不胜荣幸。席间,毛泽东亲自为毛禹珠敬酒,毛禹珠十分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盈盈地回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7.毛主席住处有一片苇子地,夏天青蛙叫得人睡不着觉,
警卫员们就商量着要把苇子地割掉,也征得了当地老乡的同
意。可向毛主席汇报后,遭到了坚决反对。毛主席说,苇子
既可以编席子,又要包粽子。你们割了它,让老百姓怎么生
活。于是毛主席的休息虽然因青蛙的鸣叫受些影响,但老百
姓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8.当年西柏坡很少能看到电影,好不容易有几部苏联影片,
工作人员就先放给中央首长看。毛主席说,应该请村里的大
人小孩都来看。但是警卫员怕人多不安全。毛主席告诉高富
有,今后只要放电影,中央大院看完一场,就要给村里老百
姓放一场,这样大家都能看上电影。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南下,决定在井冈山地区建立起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在井冈山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一根灯蕊)由于敌人的封锁,当时粮食枪枝弹药几乎所有物资短缺,油根本进不来。山上只出产一点茶油。为了节省,后来规定,一到夜晚所有油灯吹熄,只留连部一盏油灯,就是这样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把油省下来给战士们吃。
(朱德的扁担)当时山上产粮很少,山下的粮食供不上来,靠下山打土豪分粮食,每到下山挑粮食也要和大家去,由于朱总当时已经四十多岁,每天白天劳动,晚上做作战规划,大家怕他累坏了不让他去,但朱老总把扁担藏起来并刻了他的名字。朱老总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鼓励的战士们更加有信心战胜困难。
1、三湾改编中的道路选择
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途中,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时,部队由原来秋收起义的5000多人减员至1000多人,最后700多人坚定地选择留下来,在毛泽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向井冈山前进,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全国。
2、“排头兵”的故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遂川,遭到当地反动武装萧家璧的突然袭击,部队被冲散,大部分前往湖南桂东方向,失去了联络。毛泽东带领其余的人马突围。
到达井冈山脚下的黄坳村,部队只剩下30余人。这时毛泽东挺身而出,精神抖擞地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当了“排头兵”,要大家向他看齐,整好队伍继续向井冈山前进。
3、毛泽东被“开除党籍”
1928年3月上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文件从上海传达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于种种原因,将中央对毛泽东“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决定误传为“将毛泽东开除党籍”。
在这段时间,毛泽东虽然成为了“党外人士”,但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并且领导井冈山军民在井冈山继续探索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
4、莲花一支枪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各地革命运动遭到镇压,湘赣边界的农民自卫军也同样被反动军队收缴了大部分武器。莲花县农民自卫军原有60支枪,后来只剩下共产党员贺国庆用一家人的生命保存下来的一支枪。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莲花的革命形势迅速恢复,并以这一支枪为基础,组建了莲花红色独立团,为井冈山的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5、碧血丹心刘仁堪
刘仁堪时任中共莲花县委书记,1929年因叛徒出卖被捕。5月19日,被敌人处斩。临刑前刘仁堪还在痛斥敌人,向围观的群众宣传革命道理。被恼羞成怒的敌人割去舌头后,血流满地,刘仁堪便用脚蘸着自己流下的鲜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最后英勇就义。
井冈山的红色经典故事《一根灯芯》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服装、弹药、粮食、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山上产的茶油,也不太多,红军下山打土豪搞到一点油,也就更为珍贵。
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委员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规定的内容大致是: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会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毛委员就是一个带头厉行节约的模范执行者。
他当时住在茨坪旧居时,本来可点三根灯芯,但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毛委员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这两篇伟大的著作不但指导了当时根据地的斗争,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光辉的著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1.怀揣手榴弹向敌人喊话
彭儒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女战士之一,井冈山上参加了朱毛会师,在庆祝会师大会上,彭儒跳起了优美的“葡萄仙子舞”。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一群深受红军战士和群众广为赞誉的“彭家将”,而彭儒正是这个优秀群体中的杰出一员。1928年端午节,红军在七溪岭与敌人决战,彭儒怀揣手榴弹在阵地前向敌人喊话,以宣传攻势配合火力攻势,取得井冈山斗争时期最大的胜利———龙源口大捷。
2.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1928年4月底,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天后,两军负责人在“龙江书院”举行会议,会议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5月4日上午,在井冈山砻市广场隆重召开的井冈山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庆祝大会上,毛泽东出人意料地背上了匣子枪。他挎上匣子枪,走到行伍出身,经常一身戎装的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