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1941),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为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的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因其奇峰林立,巍峨险峻,状似狼牙而得名,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东大门,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9月23日凌晨,日军主力倾巢出动,在拂晓时分围攻易县北娄山附近的一分区驻地,从北管头沿东西水村向狼牙山推进,中午,日伪军已集聚在狼牙山下。
晋察冀军区1军分区1团2营7连担负了分路掩护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7连第6班5名战士负责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按照原来的部署,七连佯装成一团主力来吸引敌人主力,再利用夜幕掩护和熟悉地形的优势,伺机打击消灭敌人。
24日夜色降临,在完成掩护群众突围的任务后,连长带着七连指战员沿着盘陀路向外撤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连队转移方向,5名战士吸引敌人火力,继续掩护作战。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五人借着月光,将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分束扎捆,然后隐藏在棋盘陀最险要的“阎王鼻子”和“小鬼脸儿”两个据点。
25日清晨,500多名日伪军向狼牙山发起攻击。敌人上山途中,从东西水村往棋盘陀来的日军,一路上伴随着地雷的爆炸而倒下。为了不暴露部队转移路线,保障主力安全,五名战士选择撤向棋盘陀顶峰,战士们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岩石和树林向敌人射击。敌人紧追不舍。由于敌人不熟悉地形,有的中弹滚下山去,有的踏落石头坠入深谷。
而棋盘坨顶,是一条绝路。棋盘陀峰顶三面悬崖,无障可凭,无路可退。六班战士把敌人引向顶峰的绝路,同时也使自己陷入困境。五壮士同敌人激战五小时,弹药用尽后,就把石头石块砸向敌人。他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终因众寡悬殊难以支撑。
最后关头,五名勇士果断将所带枪支毁坏后,纵身跳下了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二人跳崖后挂在绝壁的树枝上,被当地百姓营救,幸免于难。
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共产党员马宝玉,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本军队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
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狼牙山远眺》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坚毅,以及他们为了信仰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铺陈,生动地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的痛苦、困难和牺牲,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小说让我懂得了,只有坚定的信仰和奋发的斗志,才能在逆境中战胜困难,迎接未来的胜利。
有1.《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之一,以红色作为寓意,讲述了贾宝玉等人的命运故事。
2.《小红帽》是欧洲童话故事,描述了一个小女孩背着红色斗篷踏上森林冒险的经历。
3.《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通过红色的标记揭示人性的罪与罚的主题。
4.《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小说,以红与黑两种颜色象征社会的权力和爱情。
5.《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通过红高粱这个象征血与火的物品,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众多悲欢离合。
6.《红与白》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从红与白两种颜色探讨了战争和和平的主题。
这些故事中的红色在不同文化和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代表了情感、命运、力量和象征等多种含义。
狼牙山原名其实是郎山,它的来历是一个故事,说的是因汉武帝时太子刘据之子为躲避“巫蛊之狱”避难于此而得名。西汉武帝晚年多病,疑其左右为巫蛊(埋木偶人,诅咒害人)所致,涉及皇后、太子、公主等亲属,太子刘据自杀,其子远遁该山。由于狼于郎谐音,所以也称之为狼山。叫狼牙山就是因为它在外形上看着像狼牙。
拓展资料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的最高峰是狼牙山主峰莲花峰(大莲花瓣)海拔1105米,位于狼牙山的西部,海拔不是很高,主要景点有风动石、仙人桥、南天门等自然奇观,还有老君堂、三教堂、蚕姑庙等众多的文物古迹。我们在狼牙山看风景的时候,更应该牢记狼牙山五壮士的不怕牺牲的精神,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