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地理百科 > 山脉百科 > 正文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是怎么来的)

地理喜马拉雅运动在什么地质年代

(一)喜马拉雅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发生于第三纪的喜山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有3个主要造山幕,分以下地质年代:

第一幕发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及中性岩浆岩的侵入;

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

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起,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中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

(二)黄汲清先生于194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概念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在对前人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等大量资料,提出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对应于始新世晚期、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新近纪与第四纪之间的构造活动。

(三)喜马拉雅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这一运动中,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湿润季风区。

中国四次造山运动

显生宙以来在中国古陆块周边发生了四次大的板块碰撞或俯冲造山运动,即塔里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其以北地区的海西期造山运动;昆仑、祁连、秦岭地区的海西、印支期造山运动;西南地区印支、喜山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豫西、鄂西、湘西一线以东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

中国的金矿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这四次造山运动的晚期,特别燕山运动的晚期。

喜马拉雅运动的名词解释

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是发生于距今7000万~300万年的一次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整个古地中海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地球上出现了横贯东西的巨大山脉,其中包括北非的阿特拉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以及向东延伸的高加索和喜马拉雅山脉,它们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褶皱山脉,至今还保持着高峻雄伟的姿态。环太平洋的北美海岸山脉,南美安第斯山脉以及西伯利亚的堪察加半岛,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地也在这时升起,这些都是地壳的最新褶皱带,这些地区也是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喜马拉雅运动之后,中国境内的海陆分布和山川形势已基本与现代相似。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大约在什么时期

喜马拉雅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发生于第三纪的喜山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有3个主要造山幕,分以下地质年代:幕发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及中性岩浆岩的侵入;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

什么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是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于1945年提出的,用于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简称为喜山运动,在欧洲称新阿尔卑斯运动。它是以造山运动、断裂运动和岩浆活动为主要特征。

世界上三次造山运动

三次造山运动,一次是燕山造山运动,其结束的时间是白垩纪末期,距今已有1亿年。中国地区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即第三纪的时候,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时期,即地质学上所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距今约60万年至1500万年(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期间,长白山区又经历了一个地壳活动的时期,地质上称为长白山造山运动。

分享至:

山脉百科相关

阅读排行榜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