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截然不同。
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
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7000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
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婆罗双树为主的季雨林带。
海拔1000~2500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
海拔2100~3100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
海拔3100~3900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4700米的地方为灌丛带。
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
海拔4700~5200米的地方为小蒿草、蓼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
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海拔5200~5500米)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喜马拉雅山北翼高原上气候比较干旱,没有山地森林分布。
在海拔1000~5000米的范围内生长着以紫花针茅、西藏蒿和固沙草等为主的草原植被,组成高山平原带。
海拔5000~5600米的地方为以小蒿苹、黑穗苔草等为主的高寒草甸和以蚤缀等组成的座垫植被带。
海拔5600米至雪线(6000米)间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面一片石海,只有地衣等低等植物。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较湿润,以山地森林带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的喜马拉雅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
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气候迥异。山南气候暖热湿润。如墨脱(海拔1130米)和樟木(2300米)两地,最热月均温分别达22.1℃和17.3℃,年降水量分别为2300毫米和2800毫米,位于山麓的巴昔卡(157米)的年降水量则超过4400毫米。山北温凉干燥,一般最热月均温多低于10℃,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北两坡的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及农业生产差异均大。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为例,南坡地势险峻,河网密,流水侵蚀强,原始森林葱郁,植物种类丰富,森林土壤多样。
1喜马拉雅山脉的气候
喜马拉雅山脉具有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不仅山脉的南侧与北侧、东段与西段的气候不同,而且垂直变化明显。
2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气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东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从而使我国西部地区,以及中亚地区形成了现在的干旱气候。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水汽深入亚洲的腹地,从而在亚洲内部形成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对南亚地区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的南北坡,气候是完全不同的,南坡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的降雨量很多,气温比较高,而北坡则属高原性气候,山峰上恒年积雪,降雨量少,气温寒冷。
喜马拉雅山海拔高,相对高度大,为高山气候。
1珠穆朗玛峰的气候特点是严寒、多风、低氧。2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达8848米,因此气温极低,常年都处于零下的低温环境。同时,由于山峰高耸,风速较大,经常有强风吹拂。此外,由于海拔高度的原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低,呼吸困难。3珠穆朗玛峰的气候特点对登山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严寒的气温和强风会增加登山的困难和危险性。低氧环境也会对人体造成不适,需要适应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登山者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护措施,以确保安全和顺利完成登山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