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mangshanensis)俗名莽山烙铁头,是蝰科蝮亚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中大型头侧具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成体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端钝圆。头被小鳞,平滑无棱。头体背面具草绿色与橄榄绿色相杂形成的迷彩样花纹,尾后半段淡绿色或几近白色。背鳞25-25-17行,除中段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具棱。
栖息于山区丛林。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为食。卵生。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湖南、广东两省。模式产地在中国湖南省宜章县平坑区莽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由于数量稀少,被誉为“蛇中大熊猫”。
因为它脑袋的形状是一个小型的三角形形似烙铁因此其名为烙铁头蛇。烙铁头蛇是世界上已知的毒蛇种类中最大型的毒蛇,在湖南莽山中发现。烙铁头蛇是世界上数量不多的一种稀有毒蛇,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特殊,还是因为烙铁头蛇的种类非常的稀少,繁衍能力很低,不可以有大量的烙铁头蛇繁衍。
没有。莽山烙铁头非常稀有,目前在湖南莽山生存的莽山烙铁头,大约在300-500条之间,比大熊猫还少,连亚种都没有,随时都会灭绝。越稀有的物种,其基因就越具有研究价值,所以莽山烙铁头的研究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它们一直是专家们最热衷的研究对象。
蛇毒也是珍贵的科研材料,因为蛇毒中含有多种蛋白酶,对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领域意义重大,而莽山烙铁头可以说是世界上毒液最多的一种蛇了。
莽山烙铁头,也称莽山原矛头蝮,蛇目蝰蛇科原矛头蝮属,是中国特有的、具有管牙的巨型毒蛇,为目前已知的毒蛇类中的最大型蛇种,俗称“小青龙”。生活于海拔700-1100米的山区树林下,仅在湘粤边境的莽山地区的亚热带针叶林和阔叶林一带有分布。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
莽山烙铁头在当地具有神话色彩,在瑶族人的传说中,瑶族人是女娲的直系后裔,而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其中瑶族人继承了女娲人性的一面。
瑶族是莽山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山地民族,相传是伏羲女娲的直系后代。伏羲女娲是人面蛇身的神仙,瑶族人继承了他们人性的一部分,而他们的蛇性被一种叫作“小青龙”的蛇继承,传说中这种蛇体形巨大,有一条白色的尾巴,而莽山烙铁头的外貌特征就是如此。
莽山烙铁头蛇头部呈三角形,形如一块烙铁。尾部呈白颜色,因此又被称为莽山白尾蛇。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
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莽山烙铁头蛇民间俗称“小青龙”,这种蛇极其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