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方铜线可过五安培的电流,十平方可过50安培的电流在而12伏的情况下,也是可过50安的电流铜线可载流的能力,跟电压无关。在220伏的情况下,1000瓦是4.5安培的电流,在12伏的情况下,1000瓦的电流就是83安在瓦数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低,电流越大,12伏十平方的铜线可带600瓦的用电设备,电流是10安
2X10平方表示2根10平方毫米的线,220伏1千瓦负荷约5A左右电流。
如果是近距离,几米或10多米,10平方毫米铝线可以通过50A左右电流,带负荷10KW左右。
如果是几十米或100多米,10平方毫米铝线可以通过30A左右电流,可以带负荷6KW左右。
如果有几百米距离,10平方毫米铝线只能通过15A以下的电流,可以带负荷2-3KW左右。
选择导线必须满足的四个原则:
1)近距离和小负荷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截面(安全载流量),用导线的发热条件控制电流,截面积越小,散热越好,单位面积内通过的电流越大。
2)远距离和中等负荷在安全载流量的基础上,按电压损失条件选择导线截面,远距离和中负荷仅仅不发热是不够的,还要考虑电压损失,要保证到负荷点的电压在合格范围,电器设备才能正常工作。
3)大档距和小负荷还要根据导线受力情况,考虑机械强度问题,要保证导线能承受拉力.
4)大负荷在安全载流量和电压降合格的基础上,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就是还要考虑电能损失,电能损失和资金投入要在最合理范围。
导线的安全载流量
为了保证导线长时间连续运行所允许的电流密度称安全载流量。
一般规定是:铜线选5~8A/mm2;铝线选3~5A/mm2。
安全载流量还要根据导线的芯线使用环境的极限温度、冷却条件、敷设条件等综合因素决定。
一般情况下,距离短、截面积小、散热好、气温低等,导线的导电能力强些,安全载流选上限;
距离长、截面积大、散热不好、气温高、自然环境差等,导线的导电能力弱些,安全载流选下限;
如导电能力,裸导线强于绝缘线,架空线强于电缆,埋于地下的电缆强于敷设在地面的电缆等等。
比如15KW的三相电机选择电缆
三相电机额定电流I=P/1.732UcosΦ=15/1.732/0.38/0.8=28A
如果是近距离(几十米以内),铜电缆6平方毫米,铝电缆10平方毫米。
如果是远距离(百米以上),铜电缆16平方毫米,铝电缆25平方毫米。
如果介于远距离和近距离间,铜电缆10平方毫米,铝电缆16平方毫米
要计算铜线能够承载的功率,需要知道铜线的电阻和电流。然后使用功率公式P=I^2*R,其中P是功率(单位为瓦特),I是电流(单位为安培),R是电阻(单位为欧姆)。
铜线的电阻可以通过查找铜的电阻率和线的长度、截面积来计算。假设铜线的电阻率为1.68x10^-8欧姆·米(常见值),线的长度为10平方米,截面积为1平方毫米(相当于1x10^-6平方米)。
首先,计算铜线的电阻:
电阻=电阻率*长度/截面积
=1.68x10^-8*10/(1x10^-6)
=1.68x10^-2欧姆
然后,计算电流:
电流=功率/电压
=P/V
=P/220
假设铜线的最大工作温度为75°C,根据铜线的温度系数可以计算出电阻的变化量。假设温度系数为0.00393(常见值),则铜线在75°C时的电阻为:
电阻=1.68x10^-2*(1+0.00393*(75-20))
≈1.68x10^-2*(1+0.00393*55)
≈1.68x10^-2*(1+0.21615)
≈1.68x10^-2*1.21615
≈2.048x10^-2欧姆
现在可以根据铜线的电阻和电压计算出能够承载的功率。假设电流为I:
P=I^2*R
I^2=P/R
I=sqrt(P/R)
将电流公式代入功率公式中:
P=(sqrt(P/R))^2*R
P=(P/R)*R
P=P
由此可见,铜线的功率不受线的长度和截面积的影响。因此,10平方的铜线可以承载任意大小的功率,只要电流和电压在铜线的承载范围内即可。
无法确定10平方的铜芯线1500米能带多少千瓦。原因:10平方的铜芯线的能量传输能力跟长度、电流密度和绝缘等级等因素都有关系,没有提供这些关键信息无法得出。要确定电线所能传输的电功率,需要计算电线的电阻和电流所生成的热量,还需要比较电线的电压损耗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多个因素。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线路安全、电机输出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有专业的工程师进行具体设计和计算。
十平方的铜芯线是指导线截面积为十平方毫米的铜芯电线。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底面积乘以高,10平方毫米=1平方厘米100m=10000cm代入公式:V=s*h=1*10000=10000立方毫米。铜的密度是:8.92克/立方厘米,10000乘以8.92等于82900克等于82.9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