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
2.围合式院落、庭院,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
3.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朱红色表示高贵与权威,朱红色的大门象征着庄重。镂空花窗是通过雕刻技艺来实现不同风格寓意的图案,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还具有采光通风、防尘、分割空间的功能。
徽派建筑的四大特点:
1、马头墙
提到徽派建筑,估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马头墙了。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从宏村来看,徽派民居通常十分的密集,山水相连,加上耕田,留给民居的土地就不显的很多了,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如此拥挤的民居环境,防火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加上古代木质结构的房子,一旦着火,没有很好的措施,那么整个村子可能就会毁于一旦,而马头墙的存在正是为了阻隔火源,故马头墙亦有“封火墙”之称。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叠落有致的马头墙远观如山岳,使得整个村子与远处的山脉相映成辉,更体现山水相依的徽派建筑风格。
2、三雕
三雕指的是“木雕”“石雕”以及“砖雕”。徽雕在徽派建筑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徽派建筑的梁架上,中间粗大部分,这种梁民间亦称之为“冬瓜梁”,这种梁的中间部分一般会雕上华美的木雕。三雕的存在使得徽派建筑有着立体典雅的感觉,“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便是徽州三雕的实际体现。三雕装饰的重点是门楼,门罩,窗台,窗罩,梁柱,额枋等。
三雕的形成有着其特别的历史背景,其一是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三雕的形成有着牢固的经济支持。其二是当地文风兴盛,毕竟有着“东南绉鲁”的美誉。其三便是不得不为之,我们对比一下苏州园林,除了苏州处平原地区,地大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苏州园林背景多为高官,封建等级制度下,你一届商人,建造豪华的宅院是为何意?这自然使得徽商在装饰自家屋子时有所顾忌,那么细致秀美,清新淡雅的徽雕自然成了上佳之选。其四则是明清时徽州百工竞技,因此而使得徽雕艺术达到辉煌的境地。
三雕有别于绘画,以刀代笔,更加需要工匠们对全局视观有所考虑,徽雕艺术折射出的是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工匠的独有的匠人精神,对于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文化亦有所助,梁上所雕皆为一时文化所向。
3、牌坊
牌坊是徽州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民居、祠堂并称徽州古建三绝。牌坊的历史很长远,春秋战国时便以诞生,开始作为村落中的门来使用,称为“衡门”。随着时代的演变,又变做标志性建筑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立牌坊日益鼎盛。
牌坊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另一种则是旌表坊。用来褒扬功绩,彰表忠烈人物的。
牌坊又称牌楼,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甚至八柱,是一种门洞式的建筑,故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造型。听导游讲,徽州的牌楼有四种等级,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敕建,从内容看牌坊又分为忠、孝、节、义坊。
4、祠堂
祠堂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祠堂的地位在古徽州之中是极其高的。祠堂脱胎于宗庙,是家族祭祖开会的地方。
祠堂的规模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当然,祠堂的建立也是离不开徽商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徽商常年在外打拼,待到成为富商大贾之后,衣锦还乡,投资故里,建立祠堂,树碑立传,光宗耀祖。
徽商强烈的家族观念造就了祠堂,而祠堂的存在,也使得一地之地,家族更为团结,这或许也是徽商成功的一大原因之一。
祠堂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宗祠,一种是支祠。一村一般只有一座宗祠,特殊情况下会有两座,三座则是没有的。
宗祠一般处于村子中间,比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处于宏村“牛胃”之旁,围绕着整个牛胃,则是村子中地位最高的人。宗祠之中,所祭奠的必然是在整个家族历史上留下浓重色彩的名人,后世子孙拜祭,瞻仰先人,以为榜样,继而奋发图强,创造了徽州一个一个大家族。
徽州建筑的基本特征讲述完了,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本身显示的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从上面的特征中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徽州建筑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文化。儒家那种“天人合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以及封建观念中即为浓厚的礼乐制度。诞生程朱理学的徽州地区,对于儒学理学的尊崇可谓体现到了一个极致的地步,他们在一个一个细节方面体现着自己对于礼乐的尊崇,可以说是封建礼乐制度的一个浓缩展示。
从宏村来看,汪氏宗祠最为豪华,占地最多,祭祖香火至今不断,上次去看,仍有汪氏后人托横幅祭祖,瞻仰先祖。这便是“礼”。
祠堂是家族的纽带,将整个家族联合在一起,汪氏族人也在对人的方面淡化着礼制的影响,村落建一水渠,引自外河,流过每家每户,这种生存坏境下,讲究的是邻里和睦,单纯的尊卑制度并没有太多的作用,这种相亲相爱的邻里关系倒是符合了道家的小国寡民思想,而村落布局也能看到风水格局的影子,如宏村,负阴而抱阳,形成了南湖和月沼。而徽州人民对于天地很是尊重,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局面,也成就了徽州特有的人文文化,这样的钟灵琉秀之地才能诞生出徽州文化这样灿烂的文化吧。
一、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二、围合式院落、庭院
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在使用上,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围合,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保护,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围合也必然形成大间距,既保证了居民私密空间的距离,同时又扫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闭感觉,促成空气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局部气候条件。围合力弱的空间,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感觉不到凝聚力和存在感。
三、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
单纯的高会给人压抑的感受,故而在围墙上又常镂空雕刻花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儿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窗雕图案多采用谐音与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寿桃暗指“福禄寿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图案则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则是“四季如意”,如雕马和猴者,则谐“马上封侯”之音,蝙蝠倒挂意指“福到”,还有很多抽象的各种龙图案,龙象征王权,刻龙是指望家族仕途通达,不敢刻太明显是以区分百姓与皇家之别吧!有一许氏民宅的窗棂上雕的“八仙图”,八仙图并无八个人物出现,却表现的是八位神仙的法器,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暗示八仙,是所谓的“暗八仙”。这些图案不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还具有采光通风、防尘、分割空间的功能。极力再创虚与实的对比。
朱红色,又称中国红,是红色颜色之一,介乎红色和橙色之间,是一种不透明的朱砂制成的颜色,因为宫殿装修的主色调使用的是金黄色和朱红色,因此朱红色表示高贵与权威,朱红色的大门象征着庄重。
四、石雕、木雕、砖雕
石雕、砖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筑的“三雕”。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但石雕、砖雕囿于材质坚硬,并未见有精妙之处;常见徽州木雕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八宝博古、几何形等共处一个画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
不论砖雕、石雕还是木雕,虽然是住宅和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如门罩中的砖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檐下檐条、雀替,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统统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一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
五、坡屋顶
在中国,坡屋顶几乎是传统建筑的代名词,在传统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坡屋顶造型设计,会使宫殿、庙宇等宫殿建筑产生雄浑、挺拔、高崇、飞动和飘逸的独特韵律,也会使民居建筑产生亲切、自然和温馨的感觉。
坡屋顶有许多优点,比如节能,夏天聚热于顶部,冬天又不感觉室内冷。因为热气是往上跑的,坡顶可以聚热气于两坡交叉位;风也是往上跑的,因为风会通过低处的窗往上坡顶窗聚合(其实是和户外的风流聚合),这样室内通风也会比较好;不积水,防水性能好。
六、飞檐
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飞檐是其屋檐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飞檐设计构图巧妙,造型优美的屋顶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有人喜欢灵兽,有人喜欢祥云,或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代表着临水而居的亲水文化。
七、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采用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强调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都是内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异。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并不独立存在,在楼房合围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较小,被称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宽绰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连接,方便起居。
八、青砖、黛瓦或粉墙
“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的。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檐、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江南水乡民居总的面貌是:平房楼房相掺,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称之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