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国塔的形制大多数为四角塔;后期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四角塔逐渐没落。
没有特别的寓意。
1、八角形平面的建筑物在古代属于奇巧的形制,在木结构建筑中应用会导致构件交接的关系大量出现倾斜交叉的情况,与通常的正交关系有区别,加大了工程上的难度。因此,越往晚期,随着技术的积累,制造八角形、六角形平面建筑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早期不太可能大量出现八角形平面的高塔。此为技术基础方面的因素。
2、常见的楼阁式或密檐式塔是一种纤细高挑的建筑,由于高宽比大,对结构稳定性要求高。相似的条件下,八角形或六角形平面的建筑较之四边形平面的建筑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随着建筑的不断演化,采用更符合结构要求的形式是正常的发展趋势。
保俶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建成后,历代多次修建,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现在大家看到的保俶塔,是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的实心塔,于1933年集资修葺,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共45.3米,塔身为35米,塔刹10.3米。
在南北朝时期,楼阁式塔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形态。方形、多层、宽檐、高刹成为了木塔的典型特征。
因为早期斗拱结构尚不完善,为了追求更高的高度,大型佛塔内部一般采用方形夯土心柱做成中部剪力结构,外部配合木结构梁柱搭成框架围合,形成塔身的外部形态。这种结构与今天的高层建筑的构造思想非常相似。
1、亭是园林中重要的景点建筑,多建于路旁或水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在建筑形态上的特征是“有顶无墙”。自古四大名亭:醉翁亭、爱晚亭、陶然亭、湖心亭。
2、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台上可以有建筑,也可以没有建筑。规模较大、较高者便叫坛。武汉名胜古琴台,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地,又名俞伯牙台。据传是后人为纪念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所建。
3、楼是古建筑中两层以上的房屋,亦称重屋。楼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3层。楼在古代城市或建筑群中是很重要的建筑,如城市中的城楼、箭楼、钟楼、鼓楼,供登临远眺的黄鹤楼、岳阳楼、望江楼、烟雨楼,供演戏的戏楼等。
4、阁与楼相比,体量较小巧。阁的室内,天花板与二层楼板间有结构层,就是通常说的暗层。暗层是区分阁与楼的重要特征。
在南北朝时期,塔是佛寺组群中的主要建筑,但到了唐朝,塔已经不是佛寺组群建筑的中心了.尽管如此,它还是组成佛寺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挺拔高耸的姿态,对佛寺组群和城市轮廓面貌都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就外形方面来说,唐代的佛塔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和单层塔三个类型.而志莲净苑的万佛塔便是楼阁式塔的一种。
楼阁式塔为一多层建筑,每层皆辟门窗,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内部往往用木楼板划分为数层,大部分可以登临眺远.而志莲净苑中的万佛塔为七层高内为五层,塔身为正方形,以钢筋水泥作为结构,外面依传统结构规制安装木柱,斗拱,筑枋,壁板,门窗装修,保持了与群体建筑的统一格调,酷似木塔,巍然唐风.至于塔顶,常是四坡面顶,中央安置塔刹,多作窣堵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