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正文

日本人怎么称呼鲁迅

叫周樟寿。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影响力并不比中国差,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深刻的影响着日本及其周边国家,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渗入到了日本的教育。在日本中小学的国语教科书中,历来都有汉文和汉诗,有《论语》、《史记》,有唐诗、宋词。

日本的中学教科书一直有着鲁迅的一席之地。翻阅日本的中学国语课本,外国人的作品寥寥无几。亚洲人中,只有鲁迅一个人气宇轩昂,赫然登堂入室。中学三年的国语课本中,在《超越世代》的栏目下,鲁迅小说《故乡》的日文版被列为首篇,并且居然是全文,不是节选,加上帮助学生理解的插图和注释,占据25页的篇幅。

日本的中学国语教科书很厚,除了正式课文,还包括有相当于中国的中学课外阅读的部分,称作“读书”。鲁迅的作品没有归为“读书”的部分,是正式课文。

在日本看到的热议鲁迅作品在中学教科书的去留,看到日本的教科书对鲁迅文化的重视,颇有感慨。

在日本鲁迅已成为一种象征,鲁迅作品已成为经典,已成为文化,已成为传统的一部分。鲁迅对时事的针砭,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依然不失为警世通言。从鲁迅作品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黑暗与仇恨,不仅仅是匕首、投枪,还有恨其不争的大爱,还有涓涓流露的赤子之心。

我们看一下日本的中学国语教科书是如何评价鲁迅的:“关注着走向殖民地化的中国,一直呼唤国民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呼唤国民的自立。”日本的教科书编者就是这样告诉给日本的孩子的。

在日本,几乎人人知道鲁迅。这主要是由于鲁迅一直活在战后日本的学校教科书中。他不仅仅是一个中国人,他更是中华之魂!

鲁迅小时候,身材短小,但却灵活好动,动作敏捷利落,邻居为此送他一个绰号叫“胡羊尾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对中国留学生将长辫子盘在头顶、压在帽下的做法很厌恶,他在和同学们谈起这种打扮时说,帽子被顶得高高耸起,就像富士山一样。同学们听到这种描绘都忍不住地大笑起来,都为他这个“富士山”的比喻叫绝,有一同学就此称鲁迅为“富士山”。这样,鲁迅便有了一个“富士山”的绰号。鲁迅还有一个“猫头鹰”的绰号。鲁迅的好朋友林语堂给他起的绰号:白象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重视鲁迅遗产的除了中国,当属日本——不仅翻译和研究果实累累,鲁迅作品还被编入中学教材得到广泛阅读,鲁迅留学时的遗迹也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纪念。日本文学评论家竹内好曾说:“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战后至今,日本的鲁迅研究学者大致可以分为四代。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竹内好。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丸山升、伊藤虎丸、木山英雄、丸尾常喜诸位。第三代的主要人物有藤井省三、尾崎文昭、长堀祐造、代田智明等人。第四代是60后,还看不到什么代表人物。

日本学者研究鲁迅:

一是重资料。无论是研究作家作品的,还是研究文艺思潮、文学运动的,都是如此。不像中国的文学研究界,有的偏重资料,有的偏重理论分析。

最有代表性的是北冈正子。她的《摩罗诗力说材源考》,考察鲁迅1907年在东京撰写的《摩罗诗力说》一文的材料来源,考察了几十年,写了一本大书,在日本和中国的鲁迅研究界都有很大影响。

二是研究对象专一。像丸尾常喜先生,他把民俗学视角引入鲁迅研究,写了《人与鬼的纠葛》;长堀祐造许多年专心研究鲁迅和托洛茨基的关系,出版了《鲁迅与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在中国》,质量很高。

三是问题意识鲜明。比如竹内好,他通过研究鲁迅来重新认识什么是东亚的“现代”,认为中国的现代比日本的现代更有主体性。丸山升则注重鲁迅的革命思想和中国革命问题。

这两位的鲁迅研究有深度,而且将鲁迅纳入了战后日本的思想界,所以日本鲁研界有“竹内鲁迅”和“丸山鲁迅”之说。

四是注重鲁迅和日本的关系。《摩罗诗力说材源考》就是考察青年鲁迅和明治末年日本文化的关系。伊藤虎丸的《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思想》也是如此。鲁迅和日本作家如夏目漱石、森鸥外的关系,藤井省三的研究成果最多。

30年前他就出版过《俄罗斯之影——夏目漱石与鲁迅》,去年又出版了一本《鲁迅与日本文学》,连村上春树与鲁迅的关系都研究到了。

扩展资料:

日本研究鲁迅的学者在思想上基本属于左翼,就对中国的态度而言则是亲中派。日本的主流思想,战前是脱亚入欧,战后在美军占领下搞民主化,依然“欧美志向”。这种大环境中,中国研究者基本是反主流的。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大学的中文专业师生自称“少数民族”,有点自嘲的味道。中国改革开放、国际地位上升之后,情况大为改观。学中文、研究中国的日本人增加了,“少数民族”的阵营也壮大了。

总体上看,战后四代日本学者的鲁迅研究,大趋势是逐渐学院化,思想因素在减少。这与70年代之后泡沫经济的发展、左翼思潮的衰退有关。鲁迅在60年代的日本影响很大,那是安保斗争的时代,竹内好成为思想领袖。

90年代之后,鲁迅的影响力逐渐降低,与大的社会环境有关,现在的中国也一样。日本第四代研究鲁迅的学者尚未出现竹内好、丸山升、藤井省三那种类型的,原因当在于此。

分享至:

生活常识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