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正文

中国50种变态武器

我是刚刚讲过,中国古代虽然会有种种比较奇特的冷兵器,但是应该没有相对权威的“十大”这样的排名,所以可以尝试罗列一些:一、血滴子:

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记载的暗器。传为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像鸟笼,,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

二、飞虎爪:

也称蜈蚣爪,主要功能是用它来攀登高楼或是高墙。上面有三个锋利的铁钩,系有长绳。可扔出扣住后借力攀登,也可掷出抓住对方制敌。

三、峨嵋刺:

短双奇生兵器,又称峨嵋对刺或双锋挝,原为水战中使用的暗器。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后改为陆上应用,长约一尺,两头细中间粗的锥形体,头略扁,呈菱形带尖,刺身正中有一小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灵活转动,钉下有一铁环与之相接连。练时中指套于铁环中,余四指紧握刺身,当四指放开,运用抖腕或四指的技动,可快速转动。

四、子午鸳鸯钺

也称鸳鸯子午钺,又叫“日月乾坤剑”。现是八卦掌门派的独特兵器,钺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练时开合交织,不即不离,酷似鸳鸯,故名“子午鸳鸯钺”。现在只存在演武套路之效果。

五、铁蒺藜骨朵

铁蒺藜骨朵是锤的改良型,也就是在锤头上加上很多锐利尖刺,就变成蒺藜骨朵。骨朵,本名胍肫,讹为骨朵,现代人犹称花蕾为花骨朵。这种兵器类似长柄锤,木柄上安装一个蒜头或蒺黎形的重铁器,凭藉重力锤击敌人。也有演化为狼牙棒。

下面是一些常见到武侠小说,但实际生活中不大可见的武器:

六、判官笔:

金属打制的毛笔形状,武侠小说中专门配合点穴之术的武功使用。在普通演义小说里,描述内部设计有机关,在里面隐藏了三节,打斗时,按一下机关,里面的三节就会瞬间冒出来,让人防不胜防。

七、铜人:

外形是一个手指前伸的人形棍器,可以看成是判官器的加长形,主要也是利用人形前伸的手指施展点穴之术,兼有棍棒的一些击打之术;

八、铁扇:

兼有点穴击打之效,同时内藏有机关,会发射针、镖类暗器,同时还可以展开防身挡对方的暗器,算是攻防兼备的一件武器;

九、拂尘:武侠小说中道士、道姑常用,原本只是用于扫尘之用。但因为用了使用者的内力加持,柔软的拂尘可以起到短鞭类武器的效果,实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九、拐子:

虽为十八般武器中一种,但是与普通棍棒的区别就是中间多出了一个拐手,在武侠小说时,常是跛足高手们平时助力行走,但关键时可用来对战的一种兵器;实战特色并不明显。

十、箫笛:

原本是乐器,也是武侠小说中,武功又好又通音律的高手们常用的,除了本身可以像判官笔一样击打点穴之外,乐器身中有可能会有机关,以吹起击发暗器。同时,武功高强的高手可以用内力吹出制敌的声音。

白虹剑一口修长的古圣之剑,剑鞘嵌有琴弦,即怒沧琴之弦,护手雕有玄宗道门印记,骨干如白桦般古朴典雅,色若沉香之木,剑银光洗练,突显六弦之首对琴、剑之钟爱。

第一名乾坤日月刀,这个刀长得十分难看,一般人都接受不了这个刀的造型。这个刀上面和下面分别有五个刀口,使用者只能抓着它的中间部分,将两头向外挥动,以此来杀死敌人,但是这个刀很容易伤着别人,或许这个主人一转头看到他的亲人就有可能把他的亲人杀死。这个刀大概有两米那么长,所以说,使用者还一定要长得高大魁梧,不然的话是很有可能会伤到自己的。所以说古代的将领都有皇帝专门定制的武器。

第二是子午鸳鸯钺,这个兵器是成对的,分为雌雄,一个拿在左手,一个拿在右手,这个刀有八个尖刀口,不论是刺杀砍杀还是各种姿势的都十分方便。

第三是月牙刺,这个武器非常锋利,而且很有局限性,手指只能握住中间的部分,两头都是尖尖的铁刺,这个武器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月牙形状的刺,非常锋利,一旦被月牙状的刺刀刺到了头,头基本上就掉了,所以说,如果大将拿着这把刀去对抗敌人的话是非常容易的。

第四是判官笔,这个武器的名字还有一段传说,相传这个武器的使用者住在阎罗殿,是阎罗殿的一位判官,而且这个武器不能称得上是一件对抗时的武器,而是一种暗器,更准确的说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利器。

第五是拦面叟,这个武器比其他的几个武器都要常见,虽然这件武器比较长,但是拿起来比较方便,一般习武之人会用到的一种武器,尤其是在霍元甲的那个时代。基本上霍元甲练的武功都是凭借这件武器的。

第六是龙头杆棒,这个武器有两头,一头是龙头,另一头是锥子,使用方法十分广泛,也不是特别长,古代的很多人都用这个武器。

第七是杆子鞭,这件武器的想法最初来自于放羊使用的一种鞭子,后来经过人们的改造用钢铁做了这把鞭子,非常锋利,如果这把鞭子打到人的身上,人基本上就废了。

第八是鸡刀镰,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把刀的造型十分特殊,它不仅是一把刀,也是一个镰刀,当然也非常的锋利,当两方靠近的时候,用这个武器最为合适。一旦用这个武器勾上敌人的头部,基本上这个人就死了。

第九是龙头大闸刀,这种武器非常大,到处都是刀刃,而且这把刀非常不好掌握,一旦拿这把刀的人掌握不好,还有可能会伤到自己。

第十是铁尺,它是一把专克武士的刀,在这把刀被传到日本后,在日本盛行,日本人嫌三个齿太麻烦,就在中间去掉了一个,去掉之后发现非常好用,后来就成为了一把专门克制武士的刀。

中国古代的武器主要是十八般武器,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还有一些另类的铜铍铍(皮),金属元素,符号Be,灰白色,质硬而轻,用于原子能工业中,铍铝合金用来制造飞机、火箭等;铍,做长针、长矛讲,属于矛的一种变形兵器,也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于铍身,并有刻铭。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吴钩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戚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实战中的钺通常称做斧)。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钺戟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铩由铍演变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加有两端上翘呈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铩有长柄也有短柄,流行于汉代,铩长一般25-30CM,镡宽约10CM,东汉以后绝迹。铩也属于矛类兵器。啄属于戈类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铤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于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于西汉,刃长25-30CM,柄长120-180CM,笔者窃以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镰属于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CM、宽约3CM,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于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戣于戈的一种变形兵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

分享至:

生活常识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